王之盛教授:肉用牛差异化育肥的健康高效养殖策略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08-05
01:47:28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2023年6月14日,第七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之肉牛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论坛在成都召开。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王之盛现场分享了《肉用牛差异化育肥的健康高效养殖策略》,他首先介绍了我国肉牛育肥过程中存在因为育肥牛源与饲草料资源紧缺且地里分布不均衡而导致饲养成本偏高且逐年上升的问题,造成盈利能力下降。他提出了以下三个解决策略:因地制宜,饲草料本地化;根据市场终端需求差异化选择牛种牛源;根据不同品种、饲养阶段的营养需要差异,实施健康化、差异化育肥技术模式。他着重的分享了肉牛育肥中健康的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益处。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肉品质量。基于节本增效和本地化饲料利用的需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等方法评定了本地化饲草料资源如复播玉米、糟渣、菌糠、老芒麦等饲草料营养价值。采用内源指示剂法建立甘蔗副产物日粮消化能预测模型,建立了育肥期华西牛、无角夏南牛、牦牛的蛋白质、能量、中性洗涤纤维等需要量,为肉牛牦牛精准饲养奠定了基础。持续研发本地化饲草料的提质增效技术,如甘蔗尾或甘蔗渣与构树叶,番茄皮渣与高粱秸秆等混贮技术。研究了EM菌、水分等参数对青贮品质的影响,开发发酵TMR饲料。基于禁抗要求,重视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评估了岩藻多糖、沙棘黄酮等对犊牛健康的影响,N-氨甲酰谷氨酸、过瘤胃葡萄糖对肉牛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富硒酵母、电解质离子复合制剂等对热应激牛的影响。母牛是产业基础,肉牛母子一体化培育技术得到推广,研发了母牛异食癖防治技术,围产期母牛日粮营养水平对犊牛生长的代际影响,高代次西杂母牛泌乳性能对犊牛生长发育与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断奶方式、开食料营养水平等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形成了一母带多犊的高泌乳性能母牛的高效节本生产技术。重视育肥牛的健康高效饲养,研究了精料补充料比例对育肥牛急性、亚急性酸中毒的影响,开发了包被蛋氨酸、牛至油等对育肥牛肉质的调控技术。形成了夷陵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筠连黄牛、昭通黄牛等地方黄牛差异化育肥生产优质牛肉技术。针对安格斯、海福特、和牛等各引进品种的生长与产肉特性,“活体与上市肉质肉量管控一体化技术”摆上模块化、模式化研发日程。低碳养殖日益受到重视,筛选了桉叶油、茴香油、钩藤等对肉牛瘤胃产甲烷的调控,比较日粮纤维来源、纤维/淀粉比例对肉牛瘤胃古菌区系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开发了牦牛开食料、TMR日粮、青贮饲料等加工贮藏技术。形成了日粮营养水平、添加剂(异丁酸、2-甲基丁酸等)对牦牛瘤胃发育、能量代谢、机体健康的调控技术。比较了放牧与舍饲、以及营养水平对牦牛肉质影响,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牧养结合错峰出栏、低海拔农区牦牛犊牛异地饲养、差异化育肥等不同养殖模式,促进了牦牛的高效养殖技术发展。基于肉牛和牦牛的产业化技术应用,推动了肉牛牦牛的差异化养殖高效生产模式的发展。
王之盛, 男,四川省蓬溪人,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执行委员、肉牛牦牛体系营养与饲料功能研究室主任,日本广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反刍动物营养、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肉牛牦牛体系营养与饲料功能研究室主任,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技术专家,四川省饲料生产许可证专家审核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分会副理事长,“牛低碳养殖与安全生产”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相关链接: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隶属于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动物源食品。联盟的工作紧紧围绕动物健康与肉、蛋、奶、水产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聚焦畜牧、兽医和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资源共享,促进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联盟成员由养殖、屠宰、饲料、兽药、设备、食品深加工、餐饮、零售、电商、检测认证、咨询及中央级、省部级科研单位,百余家单位组成。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4号楼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