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组
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基本情况
纳雍县地处高原,最高海拔1860米,最低海拔1630米,平均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305天,年降水量231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0%。作为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纳雍县是贵州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1991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纳雍县被确定为民革中央定点扶贫联系县,2020年11月纳雍县顺利完成脱贫摘帽,是贵州最后脱贫的贫困县之一。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地处乌蒙大山深处,距县城98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曾因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生态贫瘠,而苦甲天下。
曾底坝村地貌
本次实践学术组主要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01
支队成员学习调研了纳雍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详细了解了实践所在地—曾底坝村当前林下作物种植经济的现状、需求以及发展规划。
02
我们通过空间抽样,对村支书、村民进行详细的访谈交流,完成村庄——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 CRCS 问卷,更加结构化地了解了当地乡村建设的发展情况。
03
针对在当地调研访谈中凸显出来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内生动力现象,撰写了有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刺激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迸发出更强劲的内生动力”的学术报告。
调研理论框架
1.1 纳雍县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纳雍县县域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助力,大力布局绿色生态产业,充分挖掘特色文旅产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合力。2022年全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呈现整体发力、全面增长、量质齐升的积极态势。2022年纳雍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生产总值持续扩大,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近40亿。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6.33亿元,环比增速达到3.7%;第二产业产值56.43亿元,环比下降0.8%;第三产业产值88.27亿元,环比增加了1.4%。
纳雍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2018-2022)
数据来源:纳雍县统计局官网
特色林下种植产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加,生态产业的经济价值也初见成效,整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15.98:49.18:34.83调整为2022年的24.25:29.54:46.21。第一产业产值占比24.25%,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比29.54%,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比46.21%,比上年提升0.27个百分点。此外,2022年纳雍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总产值达50.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67.2%,并且比重仍在不断增加。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2022)
数据来源:纳雍县统计局官网
纳雍县作为民革中央的定点帮扶联系县,三十多年来,纳雍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及民革中央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按照“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抓重点、重实效、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扶贫方针,制定“短、中、长”期帮扶计划,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和健康扶贫、生态补偿、社会帮扶等,贫困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变。纳雍从一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偏远贫困县,华丽转身发展成为交通便捷、产业兴旺、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魅力之城。
(1) 国有经济为主导
农特食品产业——雍福集团
纳雍县地处西南山区,交通较为不便,当地农特产品种植经营曾长期各自为政,知名度不高。为整合农业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国有公司领头,聚焦食用菌、辣椒、土鸡等特色产业,成立了贵州雍福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雍福集团全产业链研发、生产、销售以滚山鸡、辣椒、芋菇系列三大产业为主,以高山茶、桑蚕、食用菌等其他产业为辅的“3+N”模式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2022年全年营业额达到1.08亿元。
辣椒晾晒池
“纳味鲜”产品
(2) 布局绿色生态产业
绿色生态循环农业——雾翠茗香
贵州雾翠茗香生态农业茶叶种植园位于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自然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独特。种植过程坚守生态理念,发展循环农业将茶园杂草混合糯谷等经加工成生态饲料喂养生猪,后将猪粪就近转化为沼液为园区提供生产生活能源并为茶园提供有机肥,实现“零化肥、零农药、零添加、真有机”,初步形成“茶、草、猪、沼”生态循环富源粗产业链。
茶—草—猪—沼生态农业单元图
纳雍县特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少霜期气候特点和黄土地、马血泥、厚土层、多元素的土壤条件,造就了茶叶的高山、生态、有机的特点。谭正义董事长设计的“茶、草、猪、沼”生态循环富源粗产业链充分利用茶园高海拔低气温病虫害受抑制的经验配以人工除草的方式实现“零农药”;以茶园的杂草及糯谷等粮食作物自产生态饲料喂养生猪,又以猪粪利用发酵池等一系列设备,实现沼气发电及自产有机沼液肥喷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实现“零化肥”。这是纳雍本土化的“桑基鱼塘”模式,通过发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转化,生态效益好,达到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值得学习和借鉴。
谭正义带队员参观沼渣干湿分离池
(3) 发展特色林下经济
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
云贵高原,地处西南,山地面积占主体,矿产和水能资源富集、立体资源丰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2021年3月以来,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正在逐渐成为全县、全市,甚至全省的示范点。截至目前,完成试点种植0.4万亩,其中2021年种植林菌(红托竹荪)0.15万亩,林药(黄精)0.15万亩,2022年新增红托竹荪种植0.1万亩。实现综合产值40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余户,每户年增收3万余元。
(4) 挖掘传统特色文旅产业
① 乡旅文化—玉龙坝镇九龙潭社
在玉龙坝镇的乡村规划中,九龙潭社区的定位是县城后花园——“黔西北山水画卷 九龙潭乐活桃源”。九龙潭社区计划发展乡村旅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以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建设水上乐园,提供“下河抓鱼”、“跌水瀑布”、“果比河漂流”等游乐项目。以及修建登山步道、自行车环道、田园夜光步道等,以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游玩路线。并发动群众开设度假民宿、农家乐等,将本地的鱼类资源和房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运用老物件体现乡土记忆和村庄特色,运用乡土植物体现乡土意境,打造田园景观,建设生态宜居村庄。
② 传统文化—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合作社
蜡染、刺绣是苗族服饰的两大手工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4月,位于纳雍县猪场乡弯子村云新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有两层加工车间,一楼用于机械操作,二楼用于手工操作与产品展示。
目前,富纳蜡染社刺绣农民合作社的收入以接外地工厂大订单为主,除了会做具有特色的苗族传统服饰,还会生产具有民族元素的包包、围巾、耳环、手镯、茶杯垫、玩偶等单品。2020年以来,在广州地铁集团倾情帮扶下,合作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苗族妇女的就业问题,给这些家庭增加了一些经济收入。目前合作社年收入大概在三百万左右,在合作社内工作的工人有十余人,把订单带回家工作的工人有二十余人,这些工人平均年收入约为3万元。
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
1.2 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产业发展现状
曾底坝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0017.6亩,可用耕地面积2511.11亩,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村集体合作社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和种植大户合作种植了林下仿野生天麻300亩,赤胫散(土三七)150亩。天麻和赤胫散为种植大户引领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亩用工为40个,每年用工为18000个,群众增收180余万元。此外曾底坝村还有226亩猕猴桃基地1个,猕猴桃项目正常产出后,每年至少可收益150万元,按70%分红给脱贫户,可分红105万元,曾底坝村受益脱贫户人均可分红800元以上。
(1) 猕猴桃产业
目前曾底坝村种植的猕猴桃品种主要为引进的红心猕猴桃,口感上较普通品种更为香甜。猕猴桃主要种植在羊场乡高山环绕的1800m平原上,果实生长周期长,有机物含量高。综合上述特点,羊场乡猕猴桃具有高山种植、绿色有机、品种优质的特点。目前曾底坝村种植了近200亩猕猴桃,每亩最大产量约为4吨,单产一株30斤。当前猕猴桃的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销给批发商,销路稳定,但仍不足管理成本和土地流转资金的开支。
队员们经过访谈了解到,曾底坝村的猕猴桃产业主要采用“套种+合作”的生产模式。一方面,种植上通过套种实现农作物的多样化种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上地的利用率,增加作物总产。同时可以有效的改美土壤质量,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又可以增强土地抗寒抗早,保水,保土的功能;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牛养殖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发展绿色产业。当地牛场所产生的粪便会用于猕猴桃生长时的有机肥料,而在猕猴桃种植 区域所产生的杂草可作为牛场的优质饲料,这样形成了有机的绿色循环。
曾底坝村猕猴桃种植情况
(2) 天麻产业
2019年,曾底坝村的村民杨洪贵开始在村内的林地试种天麻,初始种植规模为30亩,现在发展到300余亩。曾底坝村的天麻是村集体产业,杨洪贵负责管理村集体天麻种植,除此之外目前还有20余位熟悉天麻种植的村民。
天麻种植所用木材
天麻种植所用菌种
据村支书介绍,若今年这批天麻收成较好,村合作社计划带村民参观天麻种植环境,借助售卖天麻得到的流动资金给自愿种植天麻的村民免费发放天麻苗,将天麻种植扩大到全村,逐渐壮大村集体产业。
曾底坝村天麻成品
曾底坝村天麻种植产业的模式
曾底坝村天麻种植的主要运作形式是“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属于村集体产业,目前无个体户种植。合作社是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理想载体。曾底坝村合作社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机构组织合理,管理有序
曾底坝村在组织架构、参与主体、运行机制、扶持政策、运营模式、利益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对曾底坝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02
经济效益兼顾公共利益
曾底坝村共497户家庭,其中264户是脱贫户,余下的233户是一般户。一般户不参与合作社60%的利润分红,但是仍然可以以管理人员的身份享受到另外20%的分红。
曾底坝村天麻种植的SWOT分析
2 学术报告
(1) 调研报告框架
学术报告框架
(2) 相关图表
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防止盲目跟风,避免形成“千人一面”的产业格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报道,总结了三大类型、九大模式。
乡村产业振兴类型总结
“茶-草-猪-沼”生态农业示意图
(3) 结论与建议
对于基层农户与企业而言,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出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纳雍县高山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呈现出,即使不加以强制性的引导,产业转型也能够自发地在基层企业家中产生。有先见的基层企业家会主动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并通过前期的探索与尝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出适于生态文明新理念的路径。这种新路径是在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生态状况后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找到的。
对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而言,应当在政策扶持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农户与企业充分的配合与放权,以加强监管为前提鼓励基层的自主探索,而非大包大揽操办一切。这也是自下而上的含义。任何探索与尝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不可避免的有成功有失败。然而,基于行政力量的产业模式在效益比上可能不如优秀农户与企业自主探索来得更好。
CRCS问卷基本结构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 古智涛 任永 王萍
文案 | 王萍 任永 马梦韶
排版 | 金紫琪
审核 | 许正华 李沅羲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