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农业招聘信息

【复合种植】现在要重点防治大豆点蜂缘蝽,否则后果很严重!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08-06  14:58:21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22

 点蜂缘蝽,叫豆缘蝽象、或白条蜂缘蝽。主要危害大豆、蚕豆、豌豆、菜豆、绿豆、豇豆等,也亦为害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红薯、棉花、甘蔗、丝瓜等。
   点蜂缘蝽的成虫和若虫均喜欢
刺吸大豆花果或种荚汁液,也可为害嫩茎、嫩叶。被害蕾、花凋落、果荚不实或形成瘪粒;嫩茎、嫩叶变黄,受害严重时植株死亡、不结实,造成夏大豆出现症青,对产量影响很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通过大豆开花期药剂防治点蜂缘蝽可以控制为害,提高产量。

一、形态特征

 体长12~16mm,宽3~4mm,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成虫一至四龄体似蚂蚁,腹部膨大,但第1腹节小。一龄体长2.5~2.7mm,紫褐色或褐色,头大圆鼓。二龄体长4.2~4.4mm,头在眼前部分成三角形,眼后部变窄,复眼紫色,稍突出。三龄体长6.2~6.5mm,灰褐色。触角与体长相等。复眼突出,黑褐色。前翅芽初露。四龄体长9.1~9.8mm,灰褐色。触角短于体长。前翅芽达后胸后缘。五龄体长10~11.3mm,灰褐或黑褐色,前翅芽达第2腹节的中部。

二、发生规律

 点蜂缘蝽每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草丛中、树洞和屋檐下等处越冬。点蜂缘蝽的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6月上旬产卵,5月下旬~6月下旬陆续死亡。

 第3代若虫8月上旬末~11月初孵出,9月上旬~11月中旬羽化。成虫于10月下旬~11月下旬陆续越冬。

三、生活习性

 点蜂缘蝽的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大豆植株叶背。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息半天后,即开始取食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卵多产于大豆叶柄和叶背,少数产在大豆叶面和嫩茎上,散生,偶聚产成行。每雌每次产卵5~14粒,多为7粒,一生可产卵14~35粒。

四、点蜂缘蝽危害大豆典型情况

 大豆有荚无粒,瘪粒多。贪青,深秋不落黄的原因是虫害引起的生殖生长缺失,营养生长过盛。

 大豆豆荚外皮有小黑点,拨开豆荚,去掉荚膜,会看到刺。与豆皮对应的籽粒上有小空,有的小孔正常,严重者变黑腐烂。豆地里可以看到灰颜色,类似马蜂的飞虫,或者其不同代的若虫:体型小,类似黑蚂蚁的虫子。

五、综合防治技术

 对点蜂缘蝽危害的控制应充分重视监测田间种群动态,在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以上的地块,应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发生程度偏轻的地块,可结合防治其它害虫进行兼治。

(一)农业防治

 控制虫源基数。首先清除田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其次,及时铲除田边早花早实的野生植物,避免其作为早春过度寄主,减少部分虫源。

(二)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捕食性天敌有球腹蛛、长螳螂和蜻蜓,以及寄生性天敌黑卵蜂等对控制点蜂缘蝽的发生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三)化学防治

在若虫为害盛期,可以交替使用3%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8%噻虫胺悬浮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植株整体喷雾防治。因为点蜂缘蝽具有迁飞性, 每隔6~7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要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同时结合防治虫害时加入硼、钼、锌微肥等,促进大豆健壮生长。(文章来源:大丰收油料作物)

      要了解更多知识,请用微信扫一扫,也可点击左上角的“新驿农业”进行关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7*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