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焕良寻访手记
对于高粱,在博野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并不陌生。高粱米既是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酿酒和工业原料。除此之外,高粱杆的用途也有很多,可以做盛饽饽的浅子、蒸馒头的篦子、放饺子的篦帘;高粱穗去掉高粱后,可以做刷锅的炊帚、扫地的笤帚;从莛杆以下的粗秸秆可以做搭瓜棚的箔(bó)子;去掉秸秆瓤子的席蔑可以用来编炕席......这些耳熟能详的老物件,直到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在用,在衣食住行上发挥着大作用,深得村里老一辈人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手工编织的传统物件,已经逐渐被便宜耐用的金属、塑料制品取代了,那些曾经以此为生、创作出灿烂编织工艺的传统手艺人,也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博野县程委镇北板桥村苏焕良老人,是一位用高粱秸秆从事编织工艺几十年的老手艺人。今天,就跟随博野县乡村振兴局乡村“守”艺人寻访组的脚步,一起来领略这段平凡又真挚的“编织“故事。
走进苏焕良的家,老人正安详的坐在小院儿里。见到我们,他热情地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咱们这里一般都管高粱的秸杆叫'秫秸',把长高粱穗下细长的那一段叫'莛杆',莛杆是编织、制作生活用品的好材料。我属于自学成才,干这行差不多50年了。过去是靠编织过日子,编的快编的多,收入就高。现在老了,手脚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有空闲了就编几个打发时间,干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手里编点儿什么。”
据苏大爷介绍,编浅子、篦帘的材料主要是高粱莛秆。莛杆要粗细均匀,长短粗细分开使用,不能粗的粗,细的细,不然编出来的浅子、篦帘高低不平还容易变形。当然,为了美观,莛杆色调也最好要选一样颜色的。缝线也很讲究,首先得结实,要不浅子使不住,容易被腐蚀坏掉。编织前要用水把莛杆稍微浸一下,使之变软,不易折断。编浅子时,先要找块长条木板放在地上,两端各钉上两个钉子,钉子间用细绳线缠绕起来, 将高粱杆一根一根从绳线中穿过,同时不断的用新加入的绳线缚缠一根根的莛杆,剪去边角,四周用线固定,稍微弯一下,就成了浅子模样。做浅子关键是定型,这个底一定要弄圆,否则编出来不是很美观。
篦帘是双层的,首先选择两根长莛杆,用直尺量出中心,在中点用外线串起来,这样四个半径相等,多余的部分可以用剪刀剪掉,形成十字。起底先以十字为基础,横竖各加一根秸秸,必须一针上下斜穿透好几根秸秸,以此类推,边加边纳,松紧均衡,既要纳的牢固,又要不能明显看到麻线绳针结。等纳够所需尺寸后,在上边扣个锅盖或者脸盘,沿着锅盖脸盆的边缘,将多余的部分裁剪掉就大功告成了。
苏焕良自年轻时起便开始用高粱秸秆编织家什儿,刮、削、凿、编等十余道工序,他干了将近一辈子。从选材到成品,每一个步骤的掌控,不仅体现着他手工之下细腻的情感,更是他对编织工艺传承的坚守和专注。苏焕良说,高粱莛杆做的篦帘和浅子,环保、干净、轻便,不足处是用后要及时用水刷洗干净放到院子里窗台上晾干再使用,不然日子久了上面粘住的面渣容易发霉。“篦帘和浅子制作过程其实不难,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 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了老人最大的一桩心事。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他们或在博野乡村一隅默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些手艺,是穿越历史长河的、有温度的信物。择一事,终一生,致敬所有朴素而又真挚的乡村手艺人。
寻找博野乡村“守艺人”
主办单位:博野县乡村振兴局
征集时间:2023年4月1日—2023年6月1日
寻找生活中的乡村“守艺人”,主要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金属锻铸、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器具制作等各行各业的乡村手工艺人。
欢迎各镇村积极推荐、各“守艺人”踊跃自荐。
联系电话:0312--8312960;
联系人:孔运涛 王大鹏 王红雨
1、县乡村振兴局将会同有关部门以人员稳定性、工艺水平、从业现状、授徒意愿为选拔标准,通过宣传发动、一线推荐、入户考察、专家评审、公示命名等程序,选拔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民间工艺传承领头人”,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2、通过开展技能比赛、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加大乡村工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公信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定期推出乡村工匠知名品牌,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价值。依托博野县梨花节、采摘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进行现场展示和交易,逐步实现民间工艺作品向农旅商品的契合转化,全力打造博野特色农旅商品品牌。
责编:振小兴
来源:博野县乡村振兴局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