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所说的坡耕地不是凭着大家的感性认知随口一说。
根据国家2023年土地“三调”显示:
我国6°以上坡度土地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
也就是说6°以上坡度的才算坡耕地。
您注意一下,上图这种水田就不算坡耕地,因为每块梯田内部坡度大于6°的话,水早就跑出来啦。
要是把上图这种水田也统计在坡耕地范围,恐怕坡等地占比就更大了。
老猫没有具体数据,不好乱说。
不过有一点大家都知道,这就是:
山村的人口越来越少,
人越来越老。
无法使用各种机械,老头老太太谁还种的动地?
大旱能否绝产?
暴雨是否冲毁?
脱粒晒粮怎么办?
种谷如何防麻雀?
种豆如何防野兔?
这些都是些现实问题。
朋友,您可能只看到山村的原生态,不了解山村有多萧条。
当老头老太太没有力气种地时,坡耕地就开始撂荒。
在城里打工的山村人,是断然不会回来种地的。
4.4亿亩的坡耕地,如果达到平原地那种管理水平。
4、4亿亩坡耕地如果达到平原地的产量,中国还需要进口粮食吗?
退一步说,达到平原地的80%也行呀。
如果这些数据太抽象,可以这样说:
4、4亿亩坡耕地每亩增产100斤,就是440亿斤;
如果每亩增产10公斤大豆,那就是4400000吨大豆;
我国平原地区大豆亩产量500多斤。
山区还不到平原区产量的一半。
如果山区的大豆亩产量提高50公斤;
仅仅4、4亿亩坡耕地就增产22亿吨;
我国每年需求大豆1、03亿吨,
占全球消费的30%,
其中国产大豆1500万吨,进口8800万吨。
以大豆为例,如果我国的山区农田达到平原地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我国完全不需要进口大豆,甚至还富余一亿多吨。
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呀!
可惜人们的心思不在这上面呀!
人们一味心思的搞所谓旅游景点,很多钱都白白砸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啦。
许多所谓景点至今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说实在的,如果把景点那些修木栈道、缆车的钱砸到坡耕地改造上,我国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
看见了吗,就是这种轨道缆车。
80年代中期,老猫的大学同学到日本青森县搞农业劳务输出。
人家的果园梯田就是这种轻质轨道地缆车:
据同学讲,采摘、运输有机肥等都是靠这种轨道地缆车。
甚至比上图还简易,就是用我们家装中的金属方管。
而我们的这种地缆车都是用在景点,梯田农业生产基本没有。
如果我们的山岭农田都用上大小不等的地缆车,那么离全方位机械化还远吗?
早在60多年前主席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现在平原地区早已实现机械化、无人机化、甚至智能化。
但是在广大山区还早着呢。
这除了城市工商资本盲目向农村旅游化投资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山区分散经营化。
因此全面启动山区农田合并势在必行!
经营分散化和农田细碎化已经成为阻碍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瓶颈。
广大山区及丘陵地,绝不是仅仅依靠几个所谓景点和“农家乐”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在解决农田细碎化的基础上再实行第二轮农民土地权益,土地使用权与集约化经营分开。
如何引导城市资本把钱投向真正的农业生产,而不是搞所谓的庄园、会所,确实需要大智慧的政策配套。
解决了坡耕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我国的粮食进口问题。
个别山村的面子工程不能再搞了!
顺便说一句,大豆植物具备有益的根瘤菌,根瘤菌可以生物固氮,供大豆营养所需。
尤其在相对贫瘠的土壤中,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有机氨。
也就是说可以自己制造一部分肥料。
而豆秸粉碎在地里又可以培养更多的固氮菌,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为坡耕地量身打造大豆收获机,统一规划道路,完全可以做到就地秸秆还田。
滋养土壤,涵养水分。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