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乡村可以不从事农业,那么乡村美学从何谈起?
我绞尽脑汁想,从一个游客的视角,我希望到怎样的乡村去旅游。前段时间到棠梨凹体验了一晚在高级酒店的餐厅自习,窗外十万大山,不需要开空调的凉爽空气,傍晚楼下广场有吵闹的孩子。
我感到我身处城市郊区的高级咖啡馆,心旷神怡。
但舒适和共振不同。
讲“乡村性”可能是城市视角对乡村的俯视,但也只有乡村性能够概括我在田间所面临的无声的震撼。
乡村对我而言首先是职业。
没有农业的过去或是没有农业的未来,都不能成为一个“乡村”。乡村是一种可亲近的遥远,我的生活不在其中,但能感受土里生出的美好和苦难。田间的乡村很生猛。
我想到大伯运了一船西瓜过河,洪涝泡了家里一地的农作物,十几年前的雨天奶奶在田里摔倒被背下山,丰收季一大抽花生掉在公路中间,棠梨凹因为缺水长不起来的玉米。
我自顾自认为,没有离开过乡村生活环境的村中人无法与我共情。于是这种乡村性的体验脱离了乡村的居住者。乡村性不能没有人,也不能只有人,包含人和乡土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控制、自然对人的压制和摧毁,肃穆但又可接触,乡村的群落、建筑、家族生活以此为基础生长出来,这些构成了我期待的乡村。
以上某种程度上是我作为“极少接触乡村者”所期待的乡村性。但作为“曾经接触乡村的人”,乡村性是同回忆混融在一起的。
所以对我而言,
乡村美也是乡愁美。
乡愁可以打造,但错在把乡愁二字明目张胆地摆出来,让乡愁真的成了“乡愁”。进入乡愁需要遗忘,而无需耀眼的提醒。遗忘是把自己投入,离开现时,或者反复横跳。
乡愁是美的,不代表对乡村的美化。尽管说乡村是美的,也不代表对乡村的美化。苦难本身让乡村于我而言也是美的。中文的“美”可能远比英文艺术世界中所争议的fine art的含义要广泛许多。我用美来代替迷狂,或是压抑、苦痛带来的沉醉和窒息。
在居高临下地描绘我的乡村以后,总是会被另一些不可忽视之物拉回。乡村之人对苦难的感受能够成为我所感受的乡村性的一部分,他们对美的感受也理应显现出来。
在生计的圈套中,他们体验美吗?
“美”大概不是一个属于农民的术语,但体验和感觉必定有相通。
城市人进入乡村所感受到的大部分是差异所创造,那农村人本身会在乡村的什么地方感受到差异?田地丰收的多与少,或者隐秘的山林。我们是否“有空”对于“美的体验”来说是必须的吗?
我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村里的香烟气味,或者不只是气味。
但是离开乡村,香烟又是世界公敌了。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