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玉米糕
作者:
陈利民
明代文人李渔在《糕饼》一文中曰:“谷食有糕饼,犹肉食有脯脍。”糕点这种民间传统美食,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点心,是用米粉掺和面粉、玉米粉等食材蒸制或烘烤而成的食品,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制作方法。记得我读高中时,母亲就会制作一种色泽金黄的玉米糕。
一九八零年九月,我在四川达县金垭高中住读,每个周末回家一次,临到星期天下午返校之时,必须带上母亲做的老咸菜和玉米糕。起先,我也吃过父母单位食堂做的三角形玉米糕,也叫“苞谷粑”,粗糙难咽,满口面渣。后来,母亲自己做玉米糕,颇费周折,煞费苦心。她提着一桶掰好的玉米粒,拿着白布口袋去附近老乡家借石磨,磨玉米粉。母亲一个人要磨好一桶玉米粉实属不易,既要推磨,又要添加玉米粒。玉米粉磨好之后,掺和少量面粉或糯米粉以及适量白糖,用力揉合成黄艳艳的面团,等我回家就准备上灶蒸。在家庭经济宽松之时,母亲会在玉米糕里加鸡蛋,每个玉米糕中心放一颗红枣。
糕点在我国制作历史悠久,在儒家经典《周礼》中就有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饵者,就是粉饼之意,说明那个时候就有了以肉为馅的油煎饼。到唐代,糕点的制作兴盛于市,遍布民间。唐人制作糕点多用米粉及粟、枣等果料蒸制而成,糕里加入菊花、茱萸等花卉,以应时节,故称“菊糕”“花糕”。
明代的糕点不仅是一种食物,将疗疾养生的滋补中药掺入米粉中,辅以其他食材,制作成药食两用的养生糕点。
如今,中式糕点、西式糕点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我仍然怀恋母亲过去做的玉米糕,那种天然的香,自然的美,纯粹的甜,只能是永远的回忆。
重庆嘉陵之声FM88.7
每周一、四 22:00点
同步播出
总编辑:李绚
副总编:文小川
审核:骆灰月
朗读:李嘉会
音频制作:李嘉会
责任编辑:郭怡欣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