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殖|秋季气候特点对家禽管理和疾病防控上有何要求?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08-25
10:43:19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秋季处暑之后,大部分北方的白天依然高温,昼夜温差开始增大,偶尔有凉风袭来,如果禽舍处理问题不够细致,畜禽舍的内环境变化大成为畜禽爆发疾病的前提条件。养殖各环节始终要以保障家禽体质为中心,如果体质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家禽比较好养。秋季气候的特点使得对家禽管理和疾病防控上提出新的要求。 要保障饲料质量, 降低霉菌污染育雏开始少打料,在撒料时要少撒勤撒,刺激食欲。有中午高温时段,降料塔盖打开防变质;提前关注鸡群粪便、饮水采食,考察鸡体的消化机能状况等。提升体质方面,2周末左右,使用保肝解毒中药,可以降低霉菌毒素对鸡体伤害,为后期增料增重打好基础。仔细观察家禽粪便与采食变化,分析肠道疾病类型制定措施,可以针对舍内可能的发生风、寒、湿的应激类型,有目的地预防各种肠道病发生。 秋季处于气温交替变化阶段,有的鸡舍不敢大胆采取降温操作,前中期温度高,鸡生长缓慢。北方处暑之后昼夜温差增大,肉鸡中后期要尽量缩小昼夜温差。夜间下半夜温度较低,预防鸡受凉可提高设定温度0.3-0.8℃。不能因昼夜温差大,而太过保守不敢降温,后期温度降不下来影响增重。针对昼夜温差变化,降低鸡体应激,降温可采取“前快、中慢、后快”的办法,比如:育雏35度,7天防疫30.5度,2周末降到29度,3周末28度,21-28天降0.5度,到27.5度,之后降到22-24度,以鸡体状况和天气来控温,不要求每天固定降温多少,维持降温进度。 在有发生温差急剧或夜晚降温状况时,要以维持舍温水平、保障最低通风为标准,开启最小通风模式,不让鸡群遭受过大的冷应激。只要适当的高于鸡群所需的最小通风量、保证氧气量的供给。注意湿帘与锅炉操作衔接。上午要将湿帘尽早打开,充分发挥湿帘的降温作用,将温度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不上升。到了下午,要提前将暖风炉准备好且在温度降至供温温度之前启动锅炉,避免温度波动幅度过大。 秋季昼夜温差拉大,高温时段持续时间短,白天干燥,晚上湿度大,这对通风管理和维护鸡体质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降低多重叠应激风险,如:更换料号、二免、扩群操作,还有鸡体生理性变化等的发生重叠,多重应激都会导致鸡体适应力与防御力下降导致家禽病毒病爆发。有时候的鸡场内预想不到的微小应激成为压倒鸡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鸡吃食好,营养转化力足,免疫力好才可各类病毒病和呼吸道的发生。所以,在面临应激和气候变化阶段使用提升采食量,提高代谢水平与能量供应的中药,改善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