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虽然仅仅存在了37年的时间,然而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励精图治,节俭创业,结束了中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创了开皇之治以及大业盛世两个繁荣时期,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修建大运河、筑长城等,体现出了急功近利的一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激发了民愤,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终走向土崩瓦解,最后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
很多人认为,唐朝接手了一个家底殷实经济繁荣的国家,而且隋朝留下来的大量粮食,被唐朝继续使用了50年才消耗殆尽,也为唐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可否认的是,隋朝时期的皇帝作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极大的繁荣了农业发展,国库比较充实,而且隋文帝在各地广设粮仓,储存了很多战备粮食。
但在隋文帝时期,战乱依旧比较频繁,而且连年遭遇大旱,民间百姓陷入了饥荒之中,朝廷官员有时候都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隋文帝就带着文武百臣从西安转移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逐粮天子。
为了应对连年的天灾和战乱,充实各地的粮仓,隋文帝发布公告,让民间百姓们自发筹粮,吃不完的粮食交到仓库里储存起来,以备灾年食用。
不得不说隋文帝的这一政策有些理想化,因为百姓们把粮食交到仓库之后,自己就说了不算了。遇到灾年时期,粮食的分配是由乡绅们决定的,官府缺少监管。
于是一些乡绅凭借着在当地的影响力,掌握了粮仓里粮食的分配权,尤其是灾年时期,他们把那些粮食中饱私囊分配给自己的亲族势力,那些普通老百姓则分到非常少的粮食。
这样的做法极大的激发了社会矛盾,后来官府插手调解矛盾,进一步掌握了粮食的分配权,甚至把那些粮食都当成了国家所有,很少再向老百姓们分配。
而且储备粮食由最开始的自愿变成了后来的强制,短时间内让隋朝的粮仓得到了极大充实,史料记载,隋朝十几年所积累的粮食就已经达到了汉朝时期七十年所积累的粮食总量。但是社会生产的粮食是有一定数额的,如此短时间内积累如此多的粮食,自从老百姓中抢来的。社会资源迅速向所在的城市积累,城市非常富裕,而老百姓则非常贫穷。这样的结果必然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很多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粮食,自己却没得吃。
不仅如此,在隋朝那几十年里,各级官吏非常腐败,他们不仅大肆贪污国家财产,而且对老百姓的生死置之不理。甚至很多粮食都霉烂在仓库里,不愿意给老百姓发放,而且他们为了避免朝廷追责,经常恶意欺瞒朝廷。
隋朝皇帝杨广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官员们报喜不报忧,皇帝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使民怨得到了进一步积累。有人向他报告老百姓真实反映时,杨广
当时杨广所在的长安城里,的确是一片繁华景象,而且粮仓中粮食都堆满了甚至溢出来。杨广不知道的是,在全国各地早已经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粮仓里早就入不敷出,不是被战乱所毁,就是被灾民一抢而光。后来随着各地起义军不断兴起,朝廷的粮食也消耗极快,几年的战争就把粮食几乎消耗殆尽。因此李渊进入到长安城内大多粮仓都是空的。
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征讨突厥,所需要的粮草等都是向一些商人大户借来的。由此可见,隋朝的粮食让唐朝吃了50年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这只是历史研究的误解而已。
后来李世民时期,他吸取隋朝的教训,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让民间老百姓始终处于充足殷实的状态,有力化解了社会矛盾,稳固了统治基础。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鼎盛一时,呈现了史无前例的贞观之治。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道理就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下,粮食是不可能保存五十多年不坏的。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