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问答(六)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12月)
七、产业帮扶
72.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的路径和目标?
答:路径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增收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增收一批、提升劳动力技能增收一批、促进分工分业增收一批、盘活资产增收一批、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增收一批。目标是:力争到 2024 年年底全省脱贫人口收入超过全国脱贫人口收入水平。
73.庭院经济的发展重点包括哪些?
答:发展庭院特色种植、发展庭院特色养殖、发展庭院特色手工、发展庭院特色休闲旅游和发展庭院生产生活服务。
74.产业帮扶全覆盖的目标是什么?
答: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到 2025 年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全覆盖,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75.村集体经济全覆盖的目标是什么?
答:到 2022 年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 90%以上。到 2023 年,全省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以县级为单位,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以上。
76.产业帮扶财政支持政策有哪些?
答:用好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进一步提高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推广良种良法、建设产地冷藏保鲜等产业配套设施和全产业链开发,2022 年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 50%。
77.产业帮扶土地支持政策有哪些?
答:88 个脱贫县每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不得挪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可以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使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出租、入股、联营、合作等方式,依法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和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
78.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的要求是什么?
答:各级预算单位按不低于年度食堂食材采购份额 10%的预留比例,通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 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鼓励各基层工会每年至少留出一个节日通过“832 平台”采购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有关采购金额计入本单位年度采购总额。
八、就业帮扶
79.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的目标是什么?
答:确保经过培训后100%掌握1项劳动技能、获得1项职业技能认定,就业率达到 90%以上。确保 90%以上脱贫人口“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完成职业教育的 90%以上实现稳定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拥有“一技之长”。
80.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奖补标准是多少?
答:各地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需满足吸纳 5 人(含 5 人)以上脱贫劳动力就业 1 个月以上。就业帮扶车间每吸纳 1 名脱贫劳动力按照其发给脱贫劳动力工资额的 15%,给予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对在帮扶车间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在现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叠加享受就业补助、培训费用补贴。
81.企业新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有何补贴?
答:在3个月见习期内按规定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除给予培训费用补贴外,再给予脱贫劳动力每人每月1000元补助,安排企业 1000 元/人的培训费用。
82.脱贫劳动力到省外务工有补助吗?
答:对跨省稳定就业 3 个月以上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安排不超过 1000 元的一次性往返交通补助,可使用省级衔接资金按不超过实际取得劳务报酬的 10%发放一次性劳务补助。对 2022年在省外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就业并稳岗 3 个月以上的脱贫劳动力,给予1000 元/人的务工补助。
83.返乡创业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奖补标准是多少?
答:对返乡农民工首次创办经营实体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优先给予“贷免扶补”创业贷款支持,经营状况良好的,可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84.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
答: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按不低于 800 元/人/月标准落实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对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要按规定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每次签订期限不超过1年。
85.对脱贫劳动力如何开展技能培训?
答:依托企业、园区、扶贫车间认定一批实训实作培训基地,授予相应培训资质,按照获得技能资格认定或吸纳就业的情况给予相应补助。紧密结合培训对象实际和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培训+上岗”、“孵化式”、“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灵活性的实作培训和以工代训。
编辑:建水县乡村振兴局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