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农业招聘信息

许准|“粮食危机”的背后:国际粮食贸易的结构性问题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09-20  22:14:19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民以食为天,天下同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条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消除饥饿,然而现在看起来希望渺茫。摆在世界面前的任务是迫切的。青年学者许准指出,随着美国霸权的衰退愈加明显,未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各项世界秩序都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也包括国际粮食体系。

从表面看,粮食危机只是因为某种非常态的地缘政治因素使得市场受到影响。然而这种思路无视了围绕国际粮食贸易的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少有人提到的是,“世界粮仓”并非自然资源决定的结果,更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是相当晚近形成的世界粮食体系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的粮食体系是如何出现的?全球粮食市场危机又意味着什么?资本主义能消除贫困吗?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许准老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所做的一些思考。

本文原刊《读书》杂志,内容整理自许准口述及文章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民以食为天:粮食与政治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但这话换过来,意思就是如果“食”出了问题,“民”就会把“天”也换掉。所以古往今来,不论中外,处理好粮食问题,让社会上大部分人能够有合理的粮食消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近代资本主义让大量的农业人口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那么,突然出现的大量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如何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让这些人能够吃饱,这是一个非常直接又重要的问题。

食物会赢得战争(来源:美国国会图书网站,作者供图)

应该说所有的国家,所有的社会 ,只要经历这个过程,都需要想办法,都会面临压力,哪怕是早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英国同样遇到过长期的粮食问题。在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土地贵族颁布了《谷物法》,极大地限制英国的粮食进口以及整个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农业生产陷入停滞,本土粮食的价格长期很高,而且不光是价格高,质量也很差。这一点大家读一读当时的文献,比如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有写到工人阶级吃的面包里夹杂着各种各样乌七八糟的东西,这就是粮食问题没有解决好的表现。
我们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食品科学”,就是营养学,这个学科是在19世纪中期真正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有个很重要的化学家叫莱比锡或利比希,他的(关于)化学对农业的影响(的研究)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莱比锡实验室当即就训练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食品科学家。当时这些食品科学家们在德国研究的主题,就是我们要根据科学想象出既保证营养,成本又比较低、比较便宜的这样一种膳食方案,让工人阶级能够满意,让他们不会去捣乱,这是当时一个非常主要的科学研究的主题。
所以从那时起,粮食以及认真研究食品的科学,它跟粮食的政治就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了19世纪末期甚至20世纪初期,美国的营养学或者食品的研究在讨论的主题还是原有的那些,比如怎么能让工人阶级吃得满意,不至于造成社会上的问题。
如果你去看当代国际粮食贸易格局,就能发现那些出口的国家大部分是比较有钱的、富裕的发达国家,那么需要进口的大部分就是全球南方国家,也就是本来就不富裕国家。
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如果出现了风吹草动,出现了价格上的波动和大的变化,那么这些依赖于食品进口的国家,就会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比如上一轮全球粮食危机(2008年),小麦、黄豆等国际商品都出现了价格猛烈地上涨,那么在中东、北非的这么一些国家,比如像埃及,它的一大部分谷物的消费都依赖于国外进口,那么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动就非常快速地传导到了埃及国内的市场,从而导致老百姓的吃饭成了问题。这一问题与其他的好几十年间累加的社会矛盾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动。这是离我们非常近的例子。

靠世界市场吃饱饭不现实

美国大垄断商嘉吉(Cargill)的老板曾说过一个很有名的论断。“发展中国家犯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战略错误,就是他们以为他们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实际上不需要。”他说,“你只需要生产自己最适合生产的东西,然后到市场去买、去卖就行,依靠交易就解决问题了。”

把多赚来的钱拿到国际上去买粮食,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粮食问题的误解。一是国际政治本身很复杂,你真正想买的时候也未必一定能买得到,这个是有卡脖子的因素,尤其是在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的时候。二是我们国家整个人口的数量,消费的体量,决定了我们很难真正地依靠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来稳定满足。

如果你需要购买大量的粮食,那么就需要把全球那些长期地、迫切地需要国际粮食才能维持温饱的国家,要把他们挤到一边。他们吃不上而全都拿到你这来,政治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且如果你真要这么做,你要付出的价格/成本也绝对不会低。

我们国家也曾一度与整个资本主义的粮食市场联系紧密,比如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城市里到处都是美国的面粉,虽然其中有战争的因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美国当时有大量的剩余的粮食产品,使得美国在全世界他所能影响的区域到处派发。  

在那个时间点上出现了这种工业国的粮食,大批地进入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这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只是发生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它也发生在全球其他的半殖民地、殖民地或者是前殖民地等国的很多地方。

中国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我们走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那么在这种发展道路上意味着要付出很多成本,但是它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命脉不至于受制于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整个人类发展、整个前途命运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不是希望成为某个大国的附庸的话,我们就显然没法选择那条看起来很廉价的道路。而现在的低廉、方便,也只是短期看起来的,如果以长期的经济眼光来看,其产生的成本肯定还是需要该国家来支付的。

在历史上,无论你选择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不可避免地会付出一些成本,但一个更好的、更先进的、更优秀的社会制度,能够让你付出的成本低许多,但是不管怎么样,成本还是会有的。

中国走了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没有去依赖于国际粮食市场,这不光是给我们中国老百姓吃饱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际上也是给全世界解决饥饿问题,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苏联作为一个主要的买方进入国际粮食市场的时候,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就出现猛涨,导致了非常大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也一度购买了国际市场上一定数量的粮食,其实购买的数量不多,但是也同样引发了西方媒体和分析者的恐慌,觉得现在中国也开始买粮食了,那么以后谁来养活中国?这样的问题一问就是很多年,一直到现在。实际上中国绕开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选择把饭碗放在自己的手里,我想这是我们非常正确的一个决策,也是很幸运的。

当下的全球粮食危机并非只是一个由某种非常态的地缘政治因素引起的暂时性问题,而是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粮食体系是全球资本积累的重要制度,而粮食问题则正是内生于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长期危机趋势。若要根本性地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还在于培育第三世界国家掌握自己饭碗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国就是一个好的典型,但未来仍需面对更深刻的挑战。




相关推荐

许准的政治经济学课
剧变时代重读马克思

?《许准的政治经济学课》已上线B站
购买课程:请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下单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7*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