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过程是固碳和排碳过程的有序组合,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碳减排、利用有机质资源化循环增加土壤碳汇,达到低碳农业、农业碳中和目标,是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创新技术实践的重点。本文将以水稻田碳中和实现路径以及水稻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法为例,进行说明介绍。
水稻田的减排增汇之路
影响稻田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水稻根系中的甲烷菌在淹水的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释放甲烷、稻田的淹水管理、稻田的化肥管理。采用节水抗旱稻替代普通水稻,利用其生长周期不用淹水的特性,有效控制厌氧条件及其影响下的甲烷菌的数量,抑制甲烷的释放;同时通过有机肥、缓释肥替代高效复合肥技术,科学控制耕作层中氮肥的含量,促进稻田土壤对甲烷的内源性氧化过程、减少甲烷释放。
稻田固碳的途径包括两条:一是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质储存在植物体中,二是在粮食作物收割后秸秆科学还田形成土壤碳汇。在节水抗旱稻种植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农业废弃有机质科学还田不仅不会直接成为产甲烷底物,还可以有机碳形式储存在耕层中形成土壤碳汇,从而实现水稻田的低碳、零碳,乃至农业碳汇。
稻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之路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具有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因此,稻田的生态产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稻米产品,也包括具有良好肥力结构的种植土、农业碳汇资源以及风光宜人的稻田环境资源,可以在原使用价值基础上进行生态价值的继续开发。
通过可持续的低碳农业实践,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培育健康土壤(良田),进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生产出更加安全和有营养的农产品(良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市场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产品的分级定价(良价)。在这一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产品,低碳农业又衍生出了良壤和农业碳汇产品,为农业的价值转化增加了新的路径。与此同时,低碳农业的生产场景,也可作为农文旅项目的基础资源,具有潜在开发价值。
低碳农业的价值实现路径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而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除了对工程技术、管理方法的总结推广之外,更需要重视服务于该路径的管理体制创新和评价标准的合理化制定,才能克服阻滞、走通路径。
主管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
主办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法规宣教科
审核 | 张家明
策划 | 赵宁宇 汪宁园
来源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
制作 | 县传媒中心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