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反映了网络空间这一新生事物对未成年人的深远影响,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构筑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1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其中未成年网民数量已突破1.91亿,这些“网络原住民”群体已经成为网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在为未成年人打开拥抱世界的方便之门的同时,也让他们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和暴力等多重风险。
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二,其中留守儿童以及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家庭约占一半,并且呈低龄化、长期化发展趋势。手机成了他们与父母沟通、与同学交往,见识外面的世界、打发空闲时间须臾不可离的“好朋友”。离开了父母的约束管教,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空间,贫乏的精神生活越来越难以承载儿童对于童年需求,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日复一日的“无聊”中被手机所俘获,农村中小学生成为受网络空间影响最大的一类群体。
2
依托匿名平台创建专门的BOT账号、贴吧、话题、群组等“厕所号”,通过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方式,发布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嘲讽讥笑、恶意评价、诅咒谩骂信息,以揭露、批评等名义恶意“开盒”“挂人”,构建起的某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崭新威权,成为当前网络暴力的一种新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校园暴力,这类网络暴力影响面小、隐蔽性强、伤人于无形,然而对当事人的伤害一点也不弱于常规的校园暴力。“挂人者”潜移默化中扭曲了三观与心智,“被挂者”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甚至酿成自残自杀悲剧。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往往成为网上戾气与暴力的重灾区。
编造耸人听闻的帖文标题,发布无中生有、毫无底线的“泄愤帖”。恶意夸大师生矛盾,渲染老师“压迫”“打击”孩子,挑起关系对立;刻意渲染消极负面、焦虑怨愤情绪,散布仇视对立言论是网络暴力的传统形式。相对于其他校园暴力,这类校园暴力持续性强、影响面广,最容易博得眼球和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给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价值导向。很小的同学矛盾,很正常的教师管教,被恶意掐头去尾,在网上无限放大,就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部分农村青少年有样学样,导致老师不敢管、不能管,乡村育人环境逐渐偏斜。
3
改变未成年人上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打造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守好“责任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四个方面作出细致规定,全面构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
网站平台应该将弘扬正能量作为获取大流量的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产品设计、更新商业模式,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平衡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抗起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为未成年人打造合适的网络精神家园。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通过多点发力,汇聚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强大合力。
小小蒲公英,淡淡舞婆娑。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青少年儿童在风清气正网络空间健康成长,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作者:禚艳华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