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 24
星 期 五
《印象红磨坊》支持如下稿件:
记叙凡人小事;
抒发乡情乡愁;
描写风土人情;
揭示人生哲理;
首发原创散文、短篇小说。
投稿邮箱:qe620115@sina.com 同时加微信:13986766692以便联系(备注:姓名+投稿)
乡村,是我的根。眨眼在世间晃荡几十年,也曾穿梭过一些不同场景,但记忆深刻,或者说留下烙痕的,仍是一些乡村景物,特别是一些“养活过”一代又一代父老乡亲,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生活劳作之物事,总会时时泛起丝丝缕缕的亲切记忆与怀旧情绪。
打梿枷,即我印象中乡村一项少有的具有一定情趣与浪漫色彩的农活儿。无论是记忆,还是其实物及应用,它都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至今仍留存于乡村生活。不少地方,不少农家,因其“专款专用”,操作简便,实用性好,便心中念想渐远还近,手里把握不舍不弃。
所谓“打梿枷”,有两层意思。简单说:“梿枷”,即一手工劳动工具;“打”,借用当下网络流行用语戏说:拿脚指头想,都知道是一个动作,但在这里是专指给麦子、豆类作物脱粒的一道加工工序。
追根溯源,梿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半岛),首先使用梿枷打麦。梿枷,那时称“枷”或称“拂”。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明确地说:“拂音佛,以击治禾,今谓之梿枷”。故从唐朝算起,这种打场的农具定名为“梿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更有趣的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梿枷竟“弃农从戎”,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场。其时,用于打仗的梿枷叫“拂梿枷”,枷是用铁打制而成,劈头打下,置敌于死地。但梿枷“充农从戎”的历史并不长。到了南宋,在火药用之于战争后,梿枷又由军队“转业复员”回到了农村麦场上。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对“梿枷”作了专门记述。现在,虽然有了脱粒机,但在一些偏僻山区“梿枷”仍被使用着。
作为脱粒专用的农具梿枷,主要由梿枷把(长柄)和一组平排的木质梿枷拍(枷体)两部分构成。其制作讲究,程序略显复杂,但一般有经验的农村男劳力或当家把式都掌握其熟稔技巧。
小时候,我常见到父亲亲手制作梿枷。第一步:用略粗于大拇指的结实树条,如山里的土蔷树条、见风干树条、杠犟藤树条等,选其粗细匀称的四至五根,锯成1.2米长短,趁树条鲜活湿润时,在一端的20公分处一根根用火烘烤柔软后,扭转回头使其中间留一圆孔,嵌进事先削制好的宽约20公分、两边留棱、中为圆轴的木轴上。然后用备下的竹篾编织紧密的“人”字形篾套,先将木条回头相扣处紧紧箍住套牢,再于木条中间及下端分别绑上一副同样的篾套。为保证梿枷枝条平整均匀受力,结实好用、耐用,并看上去美观,父亲特地拿起梿枷拍左右端详比划,还端起一大杯水,用嘴含起清水将每一根枝条匀匀地喷湿,然后将其放置在一平整地面,再搬来一块重重的大石板,压盖住梿枷拍,至三五天取出。第二步:选一手握粗细、长1.8米的竹竿,于前端30公分处锯开、破去半边,火烤至出油使其柔软,弯折360度扭转回头,中间刚好留出圆孔,平齐嵌进制作好的梿枷拍左侧木轴上,拿铁丝将竹竿前端弯折处捆紧固定在木轴上,一把结实棱正又漂亮的梿枷便大功告成。
当时,在生产队集体打场中,我可是小心谨慎地保管着这样一把凝聚着心力、智慧、经过精工细作的“父亲版”的梿枷,不敢让它在众多的梿枷伙伴中因手感好颜值高而被人有意无意拿错或丢失。
梿枷的制作,正如乡间所说,是“大姑娘缝涎兜——闲时办,急时用。”不仅是其制作过程需要时间,还需要平时有心。你若平时在山上不注意观察,不做有心人留意树种树形,而将其放在心里,抓住农闲或雨天或早晚空闲时间置办,等着急用时赶制恐怕找材料都是难题。也有不善理家、不擅制作此类农具的,常在需要时,总找人借用,这时人家往往一句俏皮的您“大年三十借饭甑哟——不空呢”,把你打发得无话可说。
打梿枷,山里也称打梿盖、打稻场,或简称打场。当年生产队集体劳动,劳力充裕,也因无先进的农机具,打梿枷是给相关农作物脱粒的唯一方式方法。每到各种麦类、豆类等农作物成熟季节,在生产队仓库屋门前宽宽的稻场,或有的农户家较大的稻场上,总看到生产队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打麦子、打黄豆的情形。
前提是选定大好晴天,众劳力将成熟的麦子割下、大豆拔起,扎成捆,由男劳力用背架背运至指定的稻场,安排一定数量的人手将作物均匀地铺散开来,使其在太阳底下充分暴晒,把握好太阳将作物晒到最焦脆最容易脱粒的时间点,一般在中午时分进行打场脱粒,方能保证脱粒效果,使粮食最大限度地应收尽收。
随之,按场地大小确定参与打场的人数。一般三五人、七八人,场地大点的可以十多人甚至一二十人均可,人员自动分成两排,面对面散开,各执梿枷,对谷物交错进行拍打,队形自动纵横移动。双方手里的梿枷错落有致,单边动作整齐,两边此起彼落,节奏分明,“噼噼剥剥”的声响铿锵有力,一阵压一阵,一波赶一波,梿枷挥舞的姿势豪放,阵势威武。随着手起手落,打场的队伍还喊起豪迈的号子,唱起优美的山歌,甚至相互逗乐打趣哈哈连天。
记得邻居骆家婶娘、王家大姐、熊家大嫂等,都是四十多五十左右的年纪,个个是能干劳力,身手好,精神头足,嗓子也亮。特别骆婶娘,她一个人过生活,没有负担,没有太大生活压力,更显得比其他人活泼些,平时见她一人忙进忙出时不时也哼些曲儿,剥夜苞子时就听她唱过“人家的丈夫穿皮鞋(方言读hai),我的丈夫穿草鞋,跑得个劲逮逮……”故此时也属她山歌喊得最响。一阵男女混合的打场号子过后,骆婶娘、王姐等带头喊起“我爱五峰山”“高山顶上一树槐”等山民歌、情歌,既释放了劳动中的热情,也催动着打梿枷的节奏,调动整齐用力,促使打场效果更佳,梿枷落下时击打的劲道刚劲也柔和,手臂扬起时舒展的姿势优美且优雅,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一阵阵梿枷击打谷物的脆响,一拨拨欢快蹦跳的大豆,似金色的音符弹奏起人们内心丰收的喜悦,场上你追我赶,一派热烈欢畅,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场面感、仪式感真真的爆棚。
一遍场子打下来,大家自觉地顺手拿起扬叉(打场必备“丫”字形专用工具)将谷物秸梗挑起翻转铺平,使其在太阳底下继续暴晒,以待第二遍拍打。此道工序也有要求,即一叉一叉将谷物秸梗厚薄均匀地铺平,不能成堆或留出空地,不然就应了“扬叉打叮叮(蜻蜓)——落在空处”的俗话,会遭到有经验的前辈和长者的责备,也影响打场效果。同时,有人会自觉拿起扫帚,将散落在稻场边的麦粒或豆子收拾拢来,便于接下来的清理。常言所说“丢了扬叉拾扫帚”,即源于此,延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喻人的勤快、有眼力劲,既准确又满含了接地气的赞誉。
这是一场特殊又紧张的赶太阳“活路”。劳动者只有在等待下一场开打的间隙抽空歇息,这时,男人摘下头上的草帽扇风,女人摘下头上的毛巾擦汗,并端起水杯,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地喝水解渴补充大汗淋漓带走的水分流失,同时相互还意犹未尽地继续着打场时的嬉笑逗乐,开心不已。少年时无忧无虑又青涩懵懂的我,在这一特殊场景,早已由心底升起对这些大妈大姐、叔叔伯伯乡邻乡亲的爱戴和尊敬,他们勇于吃苦,团结互助,质朴豁达,乐观向上的本性,留给我深刻印象。
打梿枷,表面看动作简单、好玩、有情趣,对学手者充满着诱惑。实则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活。首先,握住梿枷把就有讲究,打梿枷的人须根据自我身高选取握杆的尺度,即梿杆的前端以其扬起的梿枷拍离自己的头顶有一定距离,起落不打着自己,后端留下的梿杆尾部起落不杵到地上,不然随着梿枷的上下挥舞会造成对人的伤害。同时,两手握杆的松紧也有讲究,握太紧,击打过程中很快会双手磨起血泡,疼痛难忍;太松击打无力,梿杆还会滑动,也容易造成伤害。再是,梿枷击打下去接触谷物的瞬间,手上须有足够的劲道,又要有一定的韧性,还要速落速起,动作不能拖泥带水,否则会粘连起秸梗,影响操作,或被带起的秸梗伤到自己或别人的眼睛、头脸。另外脚步挪移方向一致,梿枷的着力点精准,一板一板重复落到铺满场子的谷物上不能有空隙,循环往复多遍,方能将谷物脱粒干净。
时下,常听人调侃“高手在民间”。其实,我们的祖辈,尤其生长在广阔田野上的农民前辈,他们是真正的智者,一些生活的智慧,机巧活泼的语言,寓意深刻的比拟描摹,许许多多真正的农耕文明文化,都是他们在平凡的劳动耕作中摸索、总结、应用并传承留世。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广泛使用的与打场有关的歇后语、谜语,除了文中提到的“丢了扬叉拾扫帚”,“扬叉打叮叮”,还有“堂屋里打梿盖——看上看下”,意在提醒人说话处事要顾及场合,要周全照顾方方面面,不能顾头不顾尾。另有一则关于打梿枷的谜语,更是言简意赅、贴切形象:“娘姓竹,儿姓木,儿要上天,娘扯住。”让人一下便想起梿枷挥舞的情形,忍不住会心一笑。
有人说,曾经的年月,有几家水泥稻场?这样子打梿枷收粮食有可能是编故事吧。非但不是编故事,让你想象不到的是还有“一条龙”作业。一旦打梿枷的架势拉开,系列配套设备,便有生产队劳动力或听从队干部安排,或主动配合自然分工,及时调配到位,而且各自根据特长按常规对号入座,主动按质按量负责完成各道工序。背风斗的,扛簸箩的,拿大筛篮的,拎筛子、簸箕的,持扬叉、扫帚的,分工协作,在打完场之后,大家自动接龙干活,主动依据各种设备需要上岗精细操作,之前打梿枷的军团式作战换成扬风斗、筛筛子、簸簸箕、捆楂捆等各自为阵的游击战,场上呈现的自然是收拾得干净利落诱人的金色麦粒、豆子,或是堆放在一张张竹篾大卷帘上,或是一溜大木盆大簸箩,抑或袋装码放,怎么看都小山包似的,与辛勤劳作一季的人们笑脸对着笑脸,丰收的幸福感随眉目传递无言流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与发展,以及农村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变换,昔日打梿枷的热闹场面一去不复返。如今,走遍村村寨寨,无处无事不是传统的繁复劳作被简便的机械化操作取而代之。幸甚,我的父老乡亲,得以从祖祖辈辈沉重的劳力劳苦中解脱出来!
梿枷古老且满含智慧,是曾经的劳动场景之烟火序章,那天起地落的乒乓声响,那随之摔碎的汗珠儿芬芳,滚烫的阳光下燃烧着鲜活生命滚烫的畅想!它一头拴着炊烟,一头系住轮回。岁月的凝重正悄然散去,清清浅浅的回忆还弥散在生活的梦里,让我们记住这熟悉的场景,记住这沉甸甸的乡愁,也记住岁月长河里父辈们的辉煌!
谢 谢 阅 读
作者简介
佘桃珍,湖北五峰人,土家族,退休公务员。作品散见网络、报刊及相关散文选本。
往期 / 回顾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