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胜锁,1963年6月生,沧州市人,文学爱好者。
俯拾大地(散文)
文/马胜锁
带两个女娃拾花生,让她们体验劳作的艰辛。
朋友圈内看到一条消息,说城南外二三十里的地方,几十亩的花生已收入仓中,马上就可以“拾”了。“拾”就是去捡农户丟在地里的的粮食。我把星期六要带外孙女她们去拾花生的消息告诉了两个孩子,孩子们听了高兴的手舞足蹈,也难怪,都上小学一二年级了,她们还没有很好的亲近大地,感受大地的气息。虽然小区里有花草有泥土,可那算不上真正的土地。这天早饭后我们开车前往,几次问寻之后,终于到 达目的地西砖河村附近的花生地。
远远望去,阡陌纵横,人头攒动,拾花生的队伍还真不小,来不及细看,我们便加入其中,开启了“寻金探宝”的历程。
见到大地,孩子们像小羊撒欢一样飞快地奔向那里。她们提着小桶、小篮,挥舞着小挠子立即投入“战斗”。由于是机械化作业,土地非常松散,很多花生就丢弃在表面上,不用工具就能捡到。她们认真地看着脚下的土地,低着头寻找,弯着腰看,眼睛不停转动着,一个个的找,一个个的捡,一把把白白胖胖的花生尽收她们的囊中。“看”,我捡的,“看”,捡到三个豆的大马,孩子们时不时来我面前,伸出小手让我看。嗯,还不错,我鼓励着她们,尽管很累,可她们还是愉快地卖力地继续拾着土里的花生。风中还时不时传来她们的惊喜声。“那一个,这有个大的,这个太小了”。花生在她们的小手中传动,真是喜了一对小童。
她们欢快的奔走着,一会到这一会到那,累了就地打坐,看到野花摘上几朵,看到小虫儿就陪它玩一会,咯咯的笑声,打闹声不绝于耳,她们被风吹的灰头土脸的样子非常可爱,裤子上,手上沾了泥土,裤脚上还亲着草籽,黏着苍耳。我望着她俩打心眼里高兴,心想,这样的体验是不是能感动她们的生命呢?
拾花生的队伍还在不断的壮大着,好多慕名而来的城里人,他们抱着和我相同想法,带孩子体验农耕文明的不在少数。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休息一会,吃点东西,我大声喊着招呼她们俩,“太累了”,两个孩子说笑着来到路边习地而坐,孩子们,你们今天开心吗?“开心”。累吗?“不累”。今天你们的收获是什么?“今天捡到好多的花生”。还有吗?“嗯嗯…看到了花,还有小虫子”。我说,你们捡花生时会怎样呢?“我们低头找”,对。土是什么颜色呢?“黄色的”,对,你们说的非常的好。今天你们就像古书里描写的弯腰驼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农民了,种地都非常辛劳,今天你们也体会到了吧!“是”,所以在吃饭时可不要再挑食了,更不要剩饭了,食物来的太不容易了,对吗?“嗯”,我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嗯,你们说的好。我鼓励着她们。
我们一边休息一边说笑着,一边欣赏着这陌生的大地,一排排的树把大地格式化,野菜自兀的绿着,树上鸟儿叽喳着,地上小虫爬着,草丛被风吹的发出悉悉索索的响声,远处的芦苇也随风飘荡。“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的时代早已被大型农机具所代替。“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稷,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样的场面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是非常陌生了。
我犹记得,我小时候曾跟随大人们割麦子,拣麦穗的经历,所以,每每见到大地,总有种亲切感,这也是今天带孩子们来体验农耕的目的。我想这次的劳动一定会留在她们最美的记忆中。泰戈说:“教育应该向人传递生命气息。”我想带孩子来这里应该是最好的教育。
老课本里有句话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敏感,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那样动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成长历程吧!愿她们能在思考中前行。
我们在地头休息了一会,吃了点食物,又投入了行动中,天渐渐高了起来,太阳晒的背暖暖的,篮里的花生不断增加着,虽然有风时不时的吹打着我们的面庞,可是,我们全然忘了这一切,只顾低头寻找着花生。
审阅: 王冬梅
简评:一段很有生活的小事被作者写成一个温暖的场景,对孩子的教育在亲情的陪伴中缓缓开启,老人的用心良苦让人感动。
终审:严景新
提
示
一、个人书籍出版:
国际书号、国内书号,真实备案可查,专业设计团队,设计到满意为止,国家级印刷厂,质量无忧,欢迎咨询。
咨询出版微信号:zxm77077
点击此处文字咨询出版人工客服
一、新上拼页出书:全新设计,拼一页送一本书,多拼多送。点击此处了解拼页详情,并了解乡村作家认证详情。
杂志征文投稿微信号:zgxc002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投稿、乡村作家认证咨询微信:zgxc002
微信:zxm549750302(两个咨询微信只须加一个)
杂志征文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