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农业招聘信息

乡村旅游“热”起来以后,又该如何站稳风口?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12-06  07:01:07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不少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来到乡间田野,来一次全身心放松的自由行。
统计显示,我国乡村旅游已经稳稳占据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半壁江山。
     作为一种新兴的差异化旅游形式,乡村游一般以大都市为中心,周边寻找2小时车程以内的目的地,游客放弃长途旅行,避免费时费力的准备工作,并以自驾游为主要出行方式,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离开世俗的喧嚣,融入世外桃源,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值得思考的是,与传统旅游不同,许多乡村地区既没有广为人知的名胜古迹,也没有项目加持和业态聚集,甚至还面临着激烈的同业竞争,乡村旅游“热”起来以后,它又该如何站稳风口?

乡村游

已成为很多游客的出行习惯

       中国刮起乡村旅游休闲风,还有其独特时机。特别是三年疫情以来,“微度假”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出行习惯。有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带给旅游市场最大的改变,在于游客对个性化、独特化、定制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其实,回顾2019年上半年的出游半径数据,60%都市游半径已经在80公里以内了,乡村游、自驾游平均的出游半径是117公里、242公里。也就是说,将关注时点拉长,中国旅游业一直存在微度假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现象,疫情只不过是使微度假更加突出而已。

▲2021年-2022年6月游客出行半径

      微度假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它的市场源实际上是两个市场共振的结果,一是本地的休闲市场,他们越来越追求户外化,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二是异地旅游市场的近城化。这两个市场交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以媒体出圈+自驾为外在特征的微度假现象。
        从近期趋势来看,三重效应导致微度假必然增长。第一是疫情带来的消费的收缩效应、距离收缩;第二是消费的集中效应,消费变得越来越集聚;第三就是媒体的放大效应。三重效应集聚于微度假于一体,所以导致近期的微度假增长非常的快。


      从中期趋势来看,过去的开发规划主要平均在一些重点区域,而近几年国家层面的开发规划则集聚于城市群和城市圈,是一种均等化的发展思路。从平均化到均等化,必然会形成大国大城大户外。微度假立足于大国大城大户外,也将会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
       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乡村旅游遍地开。从实践效果看,很多地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尝到了甜头。2017年,浙江提出“万村景区化”战略,浙江文旅率先迈入“村”时代。从2017年到去年,浙江景区村庄共接待游客13.6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2亿元。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以诸多“卖点”精准俘获了城里人、年轻人的心,正是乡村实现嬗变的一个注脚。


以独特气质

让游客“留住脚步”

诚然,乡村旅游在上升发展阶段,但在快速发展中,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有的游客感到,当今乡村旅游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像玻璃栈道、高山滑梯等“网红”旅游项目,一旦哪个火爆“出圈”,周边乡村就一哄而上、生搬硬造,陷入同质内卷、低水平竞争的尴尬局面。
部分游览项目“滤镜”破碎后,口碑断崖式下滑,沦为“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的观赏品,还要搭上巨额的维护费用。更有刚建好的项目就要被新“网红”取代,走马灯式地循环往复,劳民伤财还不叫座。
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进而赋能乡村振兴,亟待地方政府和文旅从业者破题。
尽管每个村庄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细数乡村旅游迎风而起的案例,要总结如何让乡村旅游进一步站稳风口的经验,并非无迹可循。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把“单干”变为“组团”,以大IP带动小IP,亮出最吸引人的卖点。正如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相关资源、产业、市场、景区进行单点式开发建设,缺乏系统整合和整村运营。未来,单打独斗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乡村旅游将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农家乐模式,逐渐向综合一体化的现代乡村旅游模式发展。
比如,安吉县报福镇的统里村,背靠天目山脉,近有南天目主峰。当年“旅游”的概念还在萌芽阶段,统里村周边配套不完善,联众在这构建了一个休闲度假空间——“欢庭·山水统里”,迅速带火了统里村的旅游业。欢庭·山水统里还融入了5A景区安吉山这个成熟的大IP,与周边滑雪、温泉、儿童乐园等一起,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

把“故事”变为“体验”,用创意吸引游客,打好“特色”这张牌。乡村地区从来不缺好故事,但缺少让故事眼见为实、可触可感的载体。假如游客只能看见“躺”在博物馆里的乡村文化,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还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游玩呢?突出乡土风情、乡村特色风貌和文化传承,才能做到“人有我优”。

比如,去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人们对于其中一个项目——赶茶场习俗还知之甚少。金华磐安县的古茶场初建于宋代,每年有两场盛大的庙会,届时茶场里竖龙虎大旗、办茶神祭祀等,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茶农、茶商、茶客。再如,磐安尚湖镇,在挖掘“非遗”内涵、打造乡村旅游亮点上有不少思路。他们以印染花布和龙虎大旗为装饰,打造“非遗”特色高山农产品村礼礼盒,当地还在谋划建设非遗广场,常态化表演“竖大旗”。

多些奇思妙想,乡村旅游也可以时尚、新潮。比如联众在衢州衢江区举村乡石便村当地民房改造而成欢庭·行云居民宿,内设面向机车、汽车自驾群体的主题酒吧、餐厅,让宁静的乡村有了人流车流。民宿KTV、私人影院、咖啡厅……一应俱全,打开了发展新空间,游客喝着咖啡,看着湖光山色,顿觉心旷神怡。立足实际,多想些办法,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让乡村旅游彰显凸显“时尚味”,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如果说游客在“用脚投票”,那么乡村旅游从业者则要想方设法“留住脚步”,努力给广大游客提供能“到此一游”的理由。
      在这个不缺“市井”缺“乡愁”的时代,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气质,挺立在旅游业的变换迭代中,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原乡里。相信,守住文化根脉之正、开拓融合发展之新,乡村旅游一定能迎来新一轮升级。



乡村旅游项目该如何打造?
1、扎根本地,研究文化
脱离了文化作旅游,就像脱离了商品作商业一样,没有根基。文化的种类很多,包括本地民俗、美食、典故等等都是值得植入的文化调料。
旅游的根本是文化,是心灵的体验。做好文化,是做好旅游的最基本条件,乡村旅游也无不例外。

2、精心设计,营造场景,以巧取胜
白银时代是设计为王的时代,而不是资本为王的时代。轻资产、重情景的项目就会产生很好的人气和现金流回报。
如何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商业设计、美陈设计、艺术设计和商品设计等多个设计门类聚焦在一个产品上进行研发和创新,这些都是决胜市场的根本。


3、业态布局,符合现代商业消费趋势
当前时代的乡村旅游可真不是复原乡村本来的面貌,那只是返古的逆趋势而动。在产品打造的同时,一定要熟悉现代旅游商业消费的特点和要素,用精美的商品去打动大城市来的寻求体验的游客,用服务、用创意给他们惊喜,这才是现代旅游消费所需要的内容。

4、运营思维创新
如果还停留在利用房地产销售去反哺旅游投资的商业模式,那只能是个死胡同。商业模式的破旧立新应该建立在产品为王、现金流逻辑的基础上。只要能做好产品,做好运营,引爆人流,那么其他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时代给每个企业敲响了警钟,但我们在思考未来一年企业战略布局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当今时代市场的脚步走到了哪里?哪里是社会大潮共振的方向?我们在快速刷新行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我们前行的方向有没有脱离时代?
END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与小编联系,将及时更正、删除。

   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成立于2017年10月,是在安徽省民政部门直接注册,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是由全省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社会组织,成立了功能性党支部,聘请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是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会(农业农村部主管)理事单位,2018年成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9年是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联盟发起单位之一,2021年成立了休闲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2022年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农业农村部主管)理事单位,是安徽省3A级社会组织。

截至2022年12月,省协会正式会员企业已达1300多家,理事单位55家,其中会长与副会长单位15家、监事1家、理事39家,成立市级协会7家(合肥、六安、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阜阳),县级协会5家(巢湖、潜山、肥东、庐江、太湖)。并与湖南、海南、四川、山西、吉林等省级协会以及美团、高德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逐步落地实施。协会在省民政部门与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发现安徽休闲好去处,发展安徽休闲好产业”为己任,近几年来多次组织开展省内以及到浙江、江苏、海南、湖南、四川、台湾等20多场次研学培训、走访调研、考察交流等,组织承办了多次相关会议(展会)、论坛、沙龙,其中固定的三次大的活动:每年一届的中国安徽省(上海)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12月)上,我们都在以“美丽田园,休闲安徽”为主题做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每年一届的中国安徽(合肥)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九月·合肥)上,我们都在以“休闲长三角  旅游一体化”为主题举办高峰论坛及会员大会;每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会(农业农村部)统一组织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国家星级示范园区的申报与评定;并成立了专家智库,不定期在省内、省外发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园区与路线推荐,深受会员与旅游市场的认可。

加 入 我 们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7*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