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数字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崭露头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十大优先行动之一,引领农村治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数字农村的核心在于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新技术,逐步演变为数字乡村建设。这种转变不仅仅在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更在于乡村治理模式和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变革。
以江西省崇仁县的彭香花为例,她将自家的田地流转给一家现代化农业公司,建起蔬菜大棚,通过数字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墒情等信息通过传感器汇聚到平台,进行自动分析。当土壤肥力不足时,平台自动进行补肥,实现科学种植。这种现代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带来了农民的收入增加。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指出:“设施农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了,现在它的设施方式不大一样的地方是加入传感器,但不管它布多少,最后都汇集成数据,使得农民由过去凭经验种植变成了凭科学种植。”
数字农业的推动使农民不再仅仅是朝土地辛勤劳作的农人,而是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参与到数字农村建设中。例如,彭香花在大棚打工不仅有了一份收入,还能分享公司的分红。这种机会和变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减轻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耀宗表示:“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全程智能化的农事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把小农户带入到大市场中,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也为解决农业生产关系带来一次重大变革。”
数字农业的降本增效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种植通过科学种植避免了经验不足、气象灾害等负面影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大规模种植中,科技手段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例如,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和智能调控,实现对小麦的精准化智能化收割,将小麦的减损率从原来的3%减少到1%。这种规模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然而,数字农业在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信息化推进处二级调研员王耀宗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虽有所提升,但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尤其在高端专用传感器、关键模型算法、成套智能装备方面,我们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正在鼓励和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并通过科技示范园区、智慧农业引领示范等方式,鼓励中小农户积极参与数字农业的建设。数字农业的未来将推动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短板,解决“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
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我国的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基础。然而,不同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数据孤岛,平台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制定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推动数据的互联互通。数字乡村的未来是全国农业信息联通共享。数字技术的赋能将乡村振兴推向新高度,随着城市智慧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将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然而,便民性是数字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必须解决不同平台之间数据共享的问题,推动涉农服务全程网上办理,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惠及每一位农民。
结语:数字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福祉。然而,数字乡村建设仍需面对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对于此,您有何看法,请发表您的观点,谢谢!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