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公众号甘泉教科体 书虫0607公众号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凝聚多方合力“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县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今年5月底,为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考察团,莅临我县实地考察,提供了高质量的现场观摩点和优质的服务保障工作,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荣获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延安考察活动先进集体,并成功参选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交流基地县。
一、强化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完善。优化驻村帮扶力量。夯实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帮扶联系制度,向63个行政村1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全覆盖选派帮扶单位165个、联户干部1651人、第一书记57人,乡村振兴联络员7人,驻村工作队员81人。同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培训班9期23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干部政策不清、能力不强的问题,确保了驻村人员在岗在位在状态、政策情况“一口清”。提升常态化督帮实效。坚持把常态化督帮作为夯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聚焦督帮行动重点任务,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对标对表年度重点工作和政策要求,共开展周调度28次,督查指导部门乡镇5次,发现5个方面20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切实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二、聚焦首要任务,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构建监测帮扶防线。建立健全监测帮扶预警机制,严格落实分级预警,共反馈并核实预警线索3.2万条。持续推进数据质量清洗,核实修改数据1.6万余条。坚持集中排查与每月常态化排查相结合,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县“三类”监测对象共计138户346人,其中2023年共计识别监测对象14户38人,消除风险68户166人,风险消除率48%,“三类户”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没有一户一人返贫致贫。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夯实“七长”责任制落实,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共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31.08125万元,资助各类贫困学生4057人次,累计送教17人194次,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失学辍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功能,继续实行慢性病签约服务,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先诊疗后付费、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等帮扶政策,慢病随访每年安排不少于4次,全县脱贫户中患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178户1384人,全部按照要求进行签约随访服务,签约率100%。建立“村级预警、乡镇核查、县级核实”的三级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排查农村住房10683栋,其中低收入群体3781户,确保了农村居民住房安全有保障。健全完善农村饮水设施管护机制,落实村组水管人员162人,举办水管员运行管理技能培训6场次培训222余人次,开展农村饮水“敲门入户大排查”行动3轮,累计维修整改水源不稳定、季节性缺水等风险隐患8处,同时,严格执行水质“检、巡、抽”制度,对全县228个村组水源进行了水质检测,共取样检测228份,有效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费、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共计6016人1781.55万元确保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持续抓好搬迁后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今年以来为易地搬迁户开发光伏公益岗位128人、公益专岗20人、乡村公益岗107人,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就业帮扶基地和社区工厂吸纳易地搬迁脱贫户就业65人,南沟门移民搬迁蔬菜产业园区带动73户搬迁户发展产业,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问题。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持续加大衔接资金项目实施推进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库建设,确保各级衔接资金都落实到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实施,资金早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截至目前,共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7939万元,安排项目90个,资金安排率100%,项目开工率100%,支出资金7501万元,资金支出进度94.5%。
三、着眼致富增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抓好产业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力度,完成粮食播种14.2万亩、瓜菜种植3.32万亩,新建山地苹果防雹网500亩,畜禽养殖量达到122万只。新改建日光温室园区281亩、拱棚27亩,6个村整村推进日光温室科技装备提升。实施富硒苹果园建设1200亩,创建2个美丽果园、2个高质高效示范园。新建规模养殖场3个,为6个规模湖羊场配备6套TMR自动拌料机、自动投料车等生产设备。建成年产3200吨精酿果汁啤酒酿造生产线,引进陕西兄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年销售5000吨苹果及农特产品合作,陕粮农集团千亩谷子种植示范基地落户桥镇乡,产业发展新链条全面提升。抓好稳岗就业。持续落实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企业吸纳、劳务输出、公岗兜底等保障措施,开展6次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700多个,对685名脱贫劳动力进行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建成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01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511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02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05万元。同时,将光伏收益80%用于开发公益岗位1163个,发放工资938.26万元,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抓好集体经济。实施集体经济“示范培育、薄弱壮大”两大行动,投入衔接资金2987万元,关联带动村集体经济23个,打造6个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通过盘活资产、产业带动、乡村服务、休闲农业、招商引资等方式,整体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清零,建成2个村集体经济宾馆,有效激活了可持续发展动能。抓好脱贫群众增收。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行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四色管理”促增收措施,截至目前,全县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8元,同比增长12.6%四、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和美乡村水平。坚持规划引领。完成了甘泉县乡村振兴62个行政村分类和15个村村庄规划。提升建设水平。制定15项乡村建设重点任务专项推进方案,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清除农村生活垃圾3817吨,清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552吨,清理河道沟渠1878千米,清理村内水塘238口,开展农村环境消杀927次,新建卫生厕所442座,2023年建成示范样板村2个,重点达标村2个。全县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城乡应急广播发布终端、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光纤网络和宽带全覆盖。城区清洁取暖率100%,农村清洁取暖率65%,达到市级要求标准。下寺湾镇《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入选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进示范行动。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全面振兴”的思路,投入衔接资金3812万元,着力推进示范村建设,象鼻子湾村、石门村、张家沟、闫家沟村等示范样板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板。
五、优化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法律书屋41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62个,培养法律明白人367人,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累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0000余份,创建达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持续提升拓展“樊九平式”品牌调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总结推广了“六三”工作法,实现选准“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创建“大平安”目标,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1件。成立了甘泉县“樊九平式”调解联盟,联盟设主任1名,副主任4名,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27人,调解联盟成员93人。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新风正气,建成市级文明乡镇5个、市级文明村24个、市级文明社区4个、县级文明村18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先后评选表彰最美甘泉人5名、文明家庭6户、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小区)11个、好媳妇好婆婆142人、十星级文明户71户。开展“学思堂”志愿服务活动108次,开展活动210场,参与群众16000余人。六、坚持党建统领,凝聚强大振兴合力。高位动员部署。持续深化县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制定出台甘泉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50条推进措施、“四联四促”工作机制,全县63个村与168个县级部门单位、9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共建,实行党组织和党员“双结对”和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商。“甘泉县‘四联四促’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在《陕西党建网》刊载。扎实推进3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提升,高标准实施闫家沟村全国第四批红色美丽村和劳山村延安市首批红色美丽村建设项目,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三个统筹坚持”高质量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特色做法被《陕西先锋》刊登。高质谋划发展。大力推行“党建+”,成功举办“甘泉是个好地方”摄影展暨乡村振兴成果展,集中展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成果,记录幸福美好生活。坚持把第一书记联盟主阵地建到工业园区,扎在企业车间,镶嵌到产业链上,融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中,通过“联盟+基地+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累计提供各类供销信息1500余条,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1690吨,价值820余万元,“原味甘泉”系列产品已在省内45家商超、市场和社区上架销售,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攀升。关注公众号“书虫0607”吧,第一书记联盟模式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组织振兴类典型案例》。建强振兴队伍。坚持将人才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总体目标考核,深化对口支援,建立《甘泉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和人才工作经费逐年增长机制,2023年县财政列支220万元专项经费。以8个人才信息库、2个专家工作站、4个科技小院为基础,选派27名优秀人才开展进村入企服务活动,激励“美水英才”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