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企业来说,全产业链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陷阱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12-25
08:47:04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邓应(安岳县柠之恋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美国人写的书,一本是B.卢因的《细胞》,一本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墙上挂着中国老板最喜欢座右铭——“天道酬勤”。而我的关注点却在门口张贴的“柠檬(柑橘)全产业链服务商”的公司定位上。“你的全产业链包括哪些环节?”我和他是在重庆奔象果业有限公司举办的一场“中国(重庆)柑橘全产业链高峰论坛”上认识的,所以当我再次看到“全产业链”这4个字时,顿时浮想联翩。柠之恋的企业定位
“种植、农资、托管、收购、初加工(分选),再到线上线下销售。”邓应介绍道:“但我现在自己经营的主要是农资,其他环节都已经切分了。比如销售板块是另一个股东在做,我已经不参与了,那个叫柠之恋果业,当年我是创始人,每年的销售额也能做到4000~5000万元……”“为什么放弃?”我一听这个数目不少,而且果品销售是打通全产业链的关键。“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出品牌,卖不出溢价。我们在2015—2016年曾经是全国十佳水果网络品牌,一天在网上卖几千单甚至上万单,就这样还是挣不了钱。”邓应说:“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我们的管理半径不支持。因为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专业的,我觉得柠之恋的体系支撑不了每一个点都能做到那么专业,并实现盈利,所以还是要聚焦。”打包的柠之恋农资套餐
2019年,在经历4~5年的全产业链运营之后,邓应终于认清现实,壮士断臂,回归16年前最早的切入点——农资板块。那一年,也是安岳柠檬最低谷的一年,产地价跌到0.3元/斤。“柠檬一亩地的农资成本要多少钱?”在听完安岳柠檬的产业发展历程之后,我询问道。“农药和化肥的成本在1000~1100元左右。”邓应介绍道:“如果加上地租和人工,一斤柠檬的生产成本大概是1.2元左右,这几年正常的销售价格是1.5元左右,赚0.3元。平均亩利润在500~1000元左右。”果商在地头采购柠檬
“效益这么低!”我有点意外,平常在水果店也从来没买过柠檬,更不知道其产地价格。“对!所以我称它是‘伪经济作物’。”邓应苦笑道:“我2003年刚回来时全县的柠檬种植面积只有几千亩,现在有30多万亩,加上周边有40~50万亩。彭良志老师说过一句话,小品种做得太大了。供需失衡之后,就没有什么效益了。”我叹了一口气,又何止是小品种做得太大了,现在整个中国果业不管大小品种都做得太大了,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邓应(右)在地头了解柠檬行情
“现在国内柠檬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哪些?”我接着了解一下这个小品种的市场情况。“主要是白领和中产阶级。”邓应说:“目前柠檬主要有两种消化渠道,一种是消费者自己买了切片泡茶,另一种就像蜜雪冰城这样做成果茶。”我上午刚去过蜜雪冰城全资的重庆雪王农业有限公司,这种以加工为目的的产地供应链也消化了大量的原材料。否则,柠檬的销售压力更大。“你怎么看柠檬这个单品?”在我的心目中,它不像个“正经”水果。柠檬是一种特殊的水果
“我还是比较乐观的。”邓应拿起桌子上的那本《光荣与梦想》,说:“我这几天读这本书,发现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跟当地的GDP是有相关性的。对水果而言,中国人对糖度是过分迷恋的,当我们的GDP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口感一定会变,不会再一味追求甜……”我没看过那本书,不知道书中是怎么写的,倒是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一个论点:全产业链对单一企业来说是个伪命题?“你认同这个观点吗?”我把焦点重新聚焦到“全产业链”4个字上。雪王农业的柠檬储藏库
“我同意这个观点。”邓应说:“首先,全产业链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陷阱,从商业模式上看起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赢利点,而且环环相扣,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失败。包括在国外,我也没看到真正做成全产业链的农业企业。”这两年我遇到不少尝试走这条道路的老板。种果的老板希望自己能把控销售端,塑造品牌,卖出溢价;果商则因为收不到符合标准的水果从而发展到自己搞种植。当我想规劝时候,又发现每一位老板对自己的能力都迷之自信。邓应(右)在果园和种植老板交流
“原因很简单。中国农民最早的经济模式就是全产业链,自给自足;但现代社会需要分工,分工之后可以提高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度,从而提高效率。这里面就蕴含着太多隐秘的专业知识,比如柠檬是不可以用咪鲜胺浸果,浸了它会发红……”邓应接着说:“这些知识点你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专家也不会跟你讲。后来我就明白了,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能力是不可能做那么多事的,所以我跟股东说,干脆每个人都自己去探索一条路,共用一个品牌,要协作的时候可以协作,不协作的时候各干各的,自负盈亏。”柠檬果实和叶片上的黑点病
“但拆分之后,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呢?”我疑问道。几乎所有想做全产业链的企业老板都有做大做强的愿望。“我对柠之恋的定位是要做强做久,不是做大。”邓应说:“我很热爱这个产业,甚至准备让我儿子将来接这个产业。虽然中国的水果种植面积已经够大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尤其是土壤和科学栽培上,所以我们的机会在降本增效,提高品质。”“这些都需要投入的。”我举例道:“像前几年‘阳光玫瑰’效益好的时候,大家都舍得投入,一亩地的农资可以用到上万元;安岳柠檬一亩地的农资投入才1000元多点……”遍布全县的柠之恋技术服务站
“他们是不会增加投入的。柠檬产业已经长期徘徊在盈亏的边缘,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赚不到钱他怎么投啊?”说着,邓应拿起桌子上的另一本我都不太看得懂的《细胞》,抱怨道:“你知道我现在多痛苦吗?我为什么要看这种书?而且到处去学习,就是为了在这种长期低投入的产区,能磨出最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吗?”我不禁肃然起敬,卖农资能做到如此勤奋好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能达到。”邓应说:“达不到不行啊!从某种意义上我是被逼的。我跟在西昌的同行聊过,西昌葡萄的投入这么高,他们随便讲个故事就把钱挣了,我们这里不行,因为种植户就这么点投入,我还必须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我们两个都活不了,他活不了,我也活不了,就这么回事。”使用柠之恋农资方案(右)和常规种植的对比
我开始明白他为什么特意强调“做久”而不是“做大”的原因。在农业行业中,不少拼命做大的企业做着做着就消失了。“假如这个产业最后搞不下去了,那你的出路在哪里?”我也算一个农业悲观主义者,所以给了一个最悲观的生存背景。“我为自己规划了两条出路:一条是去眉山,柠檬和杂柑都属于柑橘类,我切入很容易的;第二条是我们做品种创新,从外面引进一些新品种做杂交,看看能不能搞出一个更有性价比、更高效的品种。如果不创新,卷死是必然的。”邓应强调道。邓应在查看农民采收的柠檬质量
我忽然想起刘镇(木美土里集团公司董事长)这几年在走的路:先买下一个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瑞香红”;然后告诉大家怎么种出好的品质;最后塑造品牌,卖出一个理想的价格,从而串联起一个从“种苗销售(产前)—种植和农资服务(产中)—果品销售(产后)”的全产业链。前提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