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农业招聘信息

走近菌菇|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耕智慧

来源:农业人才网 时间:2023-12-28  12:30:20 作者:农业人才网 浏览量:

菌菇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群之一
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800多年前
中国人最早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
在林菇共育体系下
开启了人类驯化大型菌菇的农耕文明

庆元县
位于浙江省西南角的丽水市内
崇山峻岭、深谷陡坡
森林覆盖率高、降水量充沛
共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
也形成了菌物资源的宝库

2000多年前
中国人就意识到菌菇的妙处
《吕氏春秋》曾记载
“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
“一荤一素一菌菇”
是21世纪人类最佳饮食结构

截至目前
世界已发现可食用野生菌超2000种
由于它们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
是素食与肉类之外最有效的补充

在庆元,“无菇不成席”
当地人对菌菇早已一往情深
进山种菇这一人工耕作方式
最早由南宋时期的庆元人发现、摸索与研究
此后在庆元流传了800多年

“剁花法”
是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香菇方法
在森林中选择合适的菇木砍倒后
在上面剁出刀痕
经过两到三个冬季
菇木上就会长满香菇

“落斧凭手气,轻重心里定”
剁花是种香菇最核心、最神奇的环节
剁花香菇生长的原理
在于菇木剁花后
香菇孢子随风飘散进菇木坎内萌发
并形成菌丝蔓延
当温度、光照、湿度、气候条件都达标后
才有可能长出香菇
好的剁花技术
能让菌丝蔓延到整棵菇木上
使全树长满香菇

这种看似破坏树木的行为
为何能在庆元持续800多年呢?


一方面,菇农间有着严格的砍伐制度
既注重砍老树、留壮树、护幼树
也采用择伐的方式砍密留疏
每年每亩山林平均砍5~6棵树
每隔15年更换一次山场


另一方面,香菇收集完毕后
菇木被残留的菌丝渐渐腐烂
成为森林里最肥沃的养料
林孕育了菇,菇又反哺于林
林菇共育的和谐关系
在岁月流转中绵延流长

由于香菇产业逐渐兴盛
菇农数量逐渐增加
激发了和香菇有关的乡风民俗的产生
挑香菇的扁担
成为菇农在山林中最重要的防身利器
也造就了一整套香菇功夫
菇帮公所、菇业公会等民间组织陆续成立
全面保障菇农的人身安全与权益
成为其漂泊在外的主心骨

庆元还有一座庞大的西洋殿
由菇农组织集资巨款
在光绪年间重建而成
每年农历七月十六
一年一度的菇神大会在此举办
成为菇农行业交流、共诉情怀的重要时刻
也造就了庆元人独一无二的香菇文化


在当代
庆元实现了香菇栽培技术的三次迭代
从剁花法、段木法到代料法
形成一条完整的香菇种植技术演化链
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如今,庆元香菇产业
早已完成了自动化、规模化的尝试
菇农在菇棚外一键操作
便可让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达标
营造出最适宜香菇生长的环境
让香菇种植地从森林移进大棚里

作为中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
庆元是呈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窗口之一
也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庆元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已保存大型真菌标本2300多份
鉴定出398种大型真菌
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让优秀农作物基因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传承多年的香菇功夫已不再需要实战
它们被搬进校园
成为学生们的健身课程

林菇共育的奥秘延续了800余年

迈向新时代

庆元人承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农耕法则

用科技与现代化重塑微生物的价值

继续阐述人与自然的农耕智慧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央视一套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从本号转载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往期推荐






食用菌预制菜加工现状分析及展望

400余亩林下大球盖菇,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投资400万元!新建食用菌种植基地竣工交付

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http://www.mushroommarket.net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7*24小时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