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纽带,有效解决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危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认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保护乡村原真性,成功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在越后妻有地区乡村举办的大型公共艺术展。“越后妻有”不是一个行政区名,而是由该地区在日本战国时代的地名“越后国”和“妻有庄”拼接而成,是指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十日町、津南町在内的乡村区域,总面积约760平方公里。
大地艺术节诞生与发展
由来
20世纪末,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越后妻有地区的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越后妻有地区的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离开乡村,越来越多的房屋闲置和耕地荒芜,乡土记忆和乡土文化逐渐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潟县政府在1996年筹措了一笔“十年地方振兴基金”,并邀请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参与振兴计划。北川富朗经过考察后提出利用艺术来重塑越后妻有地区。2000年,上百位艺术家受邀来到越后妻有地区进行艺术创作,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开启。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成为全球艺术振兴乡村的典范。
运营模式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主要内容是在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展示大地艺术作品,核心理念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地艺术是指艺术家以自然作为创作媒介,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创作出景观艺术作品。每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都邀请上百位全球知名艺术家来创作地景艺术作品,以展现对农耕生活、乡土文化、现代生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例如,2018年的主题是“地球环境时代的艺术”,关注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日益疏远的人际交流现象。当年有来自44个国家的335组艺术家创作了378件作品参展。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自举办以来,在实现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和保护乡村原真性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它成为了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全球典范。
推动故土文化认同与传承
公共艺术唤醒乡村的文化记忆
越后妻有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里以广阔的水稻田和著名的越光米而闻名,还有发达的麻织业、桑蚕业和丝织业。这些元素构成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农业社会的舒缓生活节奏、人情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联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注重展现当地文化。艺术节作品利用了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如美丽的风景、积雪、历史器物和乡村生活方式等。例如,艺术家古卷和芳的《茧之家》系列作品以桑蚕业和丝织业为灵感,用蚕茧讲述了地区的养蚕记忆。这些艺术作品以抽象、凝练和美感的方式表达乡土文化,向公众展示了被忽视或遗忘的文化,为其赋予了新的艺术意义。
知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参与使越后妻有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与村落融为一体,吸引了全球游客。这提升了地区乡村形象,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存储文化记忆的媒介,见证了历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传播了乡土文化,使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力。
公共艺术赋予乡土文化更丰富的内涵
在展现并延续越后妻有地区原有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公共艺术还为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文化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除去对乡土文化的展现,艺术节的部分作品通过对荒芜乡村的展现,表达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对人们回归土地的呼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例如,艺术家内海昭子在越后妻有地区的山野间制作了一个白色木质窗框,配以白色窗帘,取名为《为了那些失落的窗》。
通过这类公共艺术作品,以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发展为思考基点,艺术节的文化主题得到了拓宽与深入,向人们展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生与消亡问题,提出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存在方式的思考。这些问题的指向不再仅是越后妻有地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用公共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文化,能使其内涵更加饱满和多元,能触发人们更多层面的思考,更能促进当地的文化振兴。
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公共艺术满足感官体验与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发展丰富旅游内涵,当前文旅融合下,旅游者需求多元化。他们希望旅游不仅提供新奇感官体验,也满足身份认同和精神文化需求。在现代物质化社会,个体为满足自我身份认同,通过旅游寻找个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联系,构建自我身份。因此,旅游过程中个体的情感体验即是个体文化认同过程。公共艺术为乡村自然景观增添文化特质,使旅游者在越后妻有地区获得感官体验和精神文化满足。旅游者在山野间欣赏自然风景和艺术作品时,享受阳光、清风、山水,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冲击,获得新奇感官体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成为旅游者身份认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媒介。在这些作品中,旅游者找到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群体的联系,通过艺术作品将自己视为土地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获得跨越时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旅游者需求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通过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提升了越后妻有地区的吸引力,为该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公共艺术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通过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参与,为当地文化产品开发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丰富了当地的文化产品市场。艺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从2000年到2015年,参观人数增长了约34.8万人,到2018年已达到54万人次,其中8.7%的游客来自国外。这些游客不仅为艺术节带来了门票收入和周边产品收入,还为当地的酒店住宿、餐饮、交通和娱乐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各行业的繁荣发展。
艺术家们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创作艺术作品,吸引各地的参观者前来感受艺术作品,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与艺术家和参观者交流的机会。艺术节将原本衰落的乡村变为了艺术胜地和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了经济的振兴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在2017年联合国大会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被联合国旅游组织(UNWTO)确认为2030年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示范案例。
此外,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还为当地文旅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等。通过艺术节平台,相关机构和当地企业推出了新的文旅项目和产品,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梯田银行"项目使得荒芜农田找到了主人,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新的收入途径。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产品销量的增长,也激发了当地文旅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构建人才引进与项目孵化平台
举办艺术节前,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并且出现劳动力与人才大量流失现象。艺术节的举办为当地吸引了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进而为乡村振兴的项目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方面,大地艺术节的策划、管理需要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地艺术节作为越后妻有地区的文化名片迅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了许多外界人才主动接触、了解这里,甚至在此定居。例如志愿者服务队“小蛇队”就是由城市的高校学生和年轻白领组成,在艺术节期间协助布展和店铺经营等工作。一些志愿者选择留在越后妻有地区,其中一部分进入基层政府工作,另一部分参与当地居民经营的店铺。
艺术节的举办有效缓解了人才流失问题,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引进的专业人才不仅提供了知识和技能,还带来了人脉和资金资源。志愿者的贡献确保了艺术节的正常运作,他们是举办艺术节的重要力量。专业知识、资金支持和工作协助对于任何乡村艺术项目都是必要条件。通过吸引各类人才,越后妻有地区构建了完整的项目孵化平台,为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条件,并打下了良好基础。
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商业开发方面保持了控制,以确保乡村生态和村民生活不受破坏。艺术节的活动充分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方式,避免了过度商业开发对乡村环境和特色的破坏,保持了乡村振兴的方向。艺术作品分布在越后妻有地区的不同村落中,游客需要沿着指定的路线漫步欣赏作品,这样的安排既是基于作品创作条件,也是为了保护和展示乡村生态原貌。这种分散布局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乡村的风景和建筑布局。在居民生活方面,商业开发并未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艺术节的运营方和志愿者团队通过走访、说明会和沟通等方式与居民充分合作和交流,尊重居民的意见和参与。居民参与艺术品的创作、管理和维护,增进了居民与艺术家之间的理解和互动。艺术节还启动了空屋改造计划,利用废弃房屋进行艺术创作,并与屋主共同交流需求和想法。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方面,艺术节组织了志愿者团队与居民合作指挥和疏导车辆,保持了当地的生活秩序。总的来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注重保护乡村环境和居民生活,促进了艺术与乡村的融合,同时为乡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服务。
启示与借鉴
不同主体各尽其责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运营模式和举办过程表明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政府是艺术节的发起者和支持者,确定了艺术节的方向和目标,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艺术节的合法运行。艺术节的运营方是实际执行者,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平台,利用自身资源筹集资金支持,并在村民和艺术家之间发挥联系的作用。艺术家是参与艺术节的作品创作者,而村民既是艺术节的受益者,也可以成为艺术节相关项目的协助者。乡村振兴是一个关乎农民生计和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不能完全由市场主导。艺术创作和策展本身也需要专业知识,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只有政府、运营方和艺术家各自明确其角色定位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公共艺术项目在乡村中协调顺利地进行。
尊重乡民主体地位
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乡村和村民,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的新发展。因此,在推动公共艺术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和村民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重视和突出。公共艺术的推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播艺术,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展现乡村文化和振兴乡村产业。因此,艺术与乡村的结合至关重要,不能只关注艺术而忽视乡村的本身。在艺术作品方面,应注重展现特色乡土文化,发挥艺术作品的独特作用,展示、传承和延伸乡村文化。同时,艺术作品本身和其展示方式不能破坏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生态。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过程中,运营方需要与当地村民进行充分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还可以邀请村民参与艺术品的创作、维护和管理,以增强村民和艺术家之间的理解与互动。
商业、艺术、当地生活有机共融
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过程中,涉及到艺术与乡村生活、商业与乡村生活以及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平衡商业、艺术和当地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案例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艺术和商业的运作都应以不破坏居民生活为准则。艺术介入和商业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乡村,而不是改变乡村,将其完全转变为旅游景点。艺术和商业只是乡村振兴的手段,如果处理不当导致居民迁离或环境破坏,将不仅使乡村特色消失,甚至连"乡村"本身也将消失,公共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也失去了意义。在尊重居民生活的基础上,运营方可以努力促进居民生活与艺术、商业的融合,例如邀请居民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节的管理工作,支持居民开设特色店铺或参与其中的工作等方式。
新生事物需要时间成长
当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实施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企业,抑或是艺术家和当地居民都可能会希望尽快有所回报,然而资本加持下一哄而上的“盛况”很难持久,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散场后一地鸡毛,这就需要各方都有足够心理准备及富有智慧的解决方案,无论哪一方都不能把艺术当作是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的万灵丹。此外,艺术节的长久价值不仅是追求参展作品和观众数量,以及逐年提升的业界影响力,更在于艺术与人、艺术与自然的互动中的惺惺相惜,这也是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精髓所在,也是最值得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李大伟,原雨舟.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J].创新, 2022, 16(5):9.
[2]冯正龙.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越后妻有地区为例[J].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5):6.DOI:CNKI:SUN:MYSS.0.2018-05-006.
声明
文章配图来源网站:大地の芸術祭ECHIGO-TSUMARI ART FIELD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