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不及0.5%个中国,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此外,荷兰人均耕地只有约0.9亩,低于世界平均值的2.8亩和中国的1.35亩,但其人居耕地产值为世界第一,荷兰人均和地均农业产值均居世界第一。其“尖子生”成绩背后的关键是荷兰以小城镇为基础,融合二三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其中,荷兰瓦赫宁根小镇是从空间上集约发展、技术上科技赋能、路径上提升农业价值三大方面引领小城镇振兴的典范。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抓乡村振兴、抓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村域(农村)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广州肩负着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城乡如何融合和互动,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小城镇则是发展现代农业,联系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瓦赫宁根小镇振兴之路的发展经验,可为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带来借鉴。
瓦赫宁根小镇
集约化与科技驱动的乡村振兴
瓦格宁根小镇(Wageningen)位于荷兰中部海尔德兰省,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是荷兰农业版“硅谷”——食品谷(Food valley)的核心区域,欧洲食品研发的“大脑”们都聚集在此。2022年食品谷产值约650亿美元,出口额约325亿美元。以1.7%的土地贡献了荷兰农业出口约1/3的出口额。
瓦赫宁根小镇鸟瞰图及区位
图源:网络
土地发展模式上,瓦赫宁根小镇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不仅腾出更多土地发展农业,同时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潜土地价值。立足小镇现状土地条件,通过土地开发计划、水利设施修建、湖水淡化等措施来确保土质满足要求后再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此类土地整理模式,来不断优化小镇农业发展空间,为农业发展创建最佳载体。
瓦赫宁根小镇优化农业空间
图源:网络
瓦赫宁根小镇各区域分工
图源:作者自绘
生产空间上,打造立体高效集约农业载体,如玻璃温室与垂直农场等,垂直农场中使用LED生长灯取代太阳光,让不同植物24小时不断生长,可比露天作物提高30-40倍产量,打破土地资源欠缺和光照不足两大限制。这样在废弃的工厂或办公楼、地下室和集装箱中,也可种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Except公司设计的28层垂直农场与办公大楼结合,拥有14层种植区,一条透明的景观长廊以及地面层的餐厅、咖啡厅和塔顶花园等活动空间。农场内部温室是蔬菜和农作物生长和展示的区域,并在其中嵌入办公空间,不仅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办公生活需求,也能带来引人入胜的绿色体验。
瓦赫宁根大学温室
图源:网络
左:旧监狱改造垂直农场改造示意图; 右:28层垂直农场与办公大楼示意图
图源:网络
金三角模式是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在金三角模式作用下,小城镇拥有了技术、资源和资金,成为农场主、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互动平台。
瓦赫宁根小镇有世界上最好的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后称“WUR”),其在农业科技与生命科学领域的超强科研实力能为食品谷提供强大智力引擎。政府每年会组织相关部门如荷兰农业自然和食品质量部到农业企业调研学习,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再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为WUR提供研究经费,由WUR提供技术支撑。WUR不仅注重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也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强调从源头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这种科学驱动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让瓦赫宁根小镇成为“世界上农业及食品产业与研究能力最强的地区”。
食品谷功能布局
来源:作者改绘
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
来源:网络
依托科技赋能,瓦赫宁根小镇将种苗、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进行提升,把二三产业融合贯通到全产业链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的延伸。产业链各个环节和领域细分明确,一个公司只专注于某一方面,保证每个领域都有相关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TTA公司只专注于育苗生产中的移苗和补苗环节,开发出了结构简单且稳定的幼苗拾取设备,该公司的大型移栽设备速度可达4.5万株/h,整个流水线只需要2个人。这种“精而细”的专业化经营,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左:温室种植西红柿;右:科研人员观察温室植物长势
图源:网络
瓦赫宁根小镇拥有大片优美的滨水农业景观,让其成为宜居小镇和周末旅游胜地。一到周末,荷兰、法国、德国和英国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到这里享受纯净的阳光和空气。研究表明,都市农业将会提升都市圈城市生活质量,成为都市休闲的新中心。
WUR也与荷兰阿尔梅勒市共同合作,启动阿尔梅勒都市农业项目(Agromere),规划将城市西部建设成集农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为一体,人口规模5000人的都市农业试验区。将农业作为吸引人口的引擎,对不同人群对农业的偏好进行细分,以指导规划建设。
目前,示范区建设了四个功能互补的都市农场(畜牧、蔬果、耕地、园艺),基本实现食物自给自足。规划到2030年,通过城市农业区将城市与周边城市连为一体,做大农业产业。以都市农业为抓手加速促进城乡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新动能。
左:阿尔梅勒俯瞰图;右:阿尔梅勒都市农业试验区
图源:网络
对广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同时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正负面管理清单,保障设施农用地的精准供给。
二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向空间要资源,塑造模块化的“植物工厂”和“作物工厂”等,逐步形成引领全国的垂直农业产业技术中心。
借鉴金三角发展模式,推动广州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间形成协同创新格局,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重点打造天河农科硅谷,依托天河区在穗的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型农业企业,及中心城区的人才、资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种源创新、精准数字农业、未来农业等领域研究。同时在“链”上升级,以培育“1+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现代种业、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等七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土地利用创新,灵活利用小块、分散型土地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例如城市屋顶打造“城市小菜园”等。
二是形态立新,利用高科技手段将传统农业种植基地向综合立体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形式转变。
三是功能拓新,在节奏紧张的大城市,人们对农业背后蕴藏的情感需求更加强烈,渴望得到短暂的心灵休憩。大城市的近郊农业,为都市人提供享受City Break(城市微度假)的广阔空间,迎来“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新时代。
左:“一方乐田”都市农园;右:“花城农园”农都里
图源:网络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