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冀南新区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农业、小微产业、经济物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等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冀南新区光禄镇注册本地劳保企业50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办劳保企业及代加工户1000余家,为周边群众提供10万余个就业岗位,作为特色产业参加第6届义乌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
高臾镇兴善“皴”苹果、西玉曹蜜薯完成商标注册,提升了产品价值,拓宽了营销渠道,形成了“生产+推广+销售”一条龙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等模式,实现了集体群众双增收。
台城乡严庄村持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大力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整合集体土地9亩,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目标,注册的“穗满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新区全额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零突破”。
林坛镇优秀青年梁强、徐强,依托新区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创办了“双强”采摘基地,通过“互联网+”等直播直销新业态,让电子商务成为打开市场销路的一剂良方;林坛镇路翠芳在培训中找到了发展思路,创办了林坦村“云”客服中心,吸纳农村留守妇女30余名,实现了“宝妈变白领”的创新型突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近年来,冀南新区将人才兴区战略列入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建立健全新区人才库,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广泛联络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能手、民营企业家、退休老干部等,完成人才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将挖掘的351名优秀青年纳入系统管理,开展新区、乡、村三级培训,通过分层培训、双岗锻炼、帮带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人员能力素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冀南新区始终把文化振兴作为新区发展活的灵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以历史文化“铸魂”。依托南城乡蔺相如庙,组织各地蔺氏后裔召开恳亲大会,弘扬“和合”文化;依托贺兰山,挖掘岳飞抗金故事建设和美乡村,弘扬“忠孝”文化;依托马头镇“邯郸起义”旧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革命”精神。
素材:新区组织人事局
编辑:梁丽娟
初审:姚 尧 韩海军
终审:钱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