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推广
从养殖到捕捞,从组建海上采购队到寻求远洋公司合作,闽南水产的水产品不仅从半成品加工进入了精加工,并且跨步到海洋生物科技。对于与水产品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施性江来说,从水产品到海洋生物科技的这一步跨得有点大。
项目的投建除了扩大产能,做深加工外,在闽南水产施性江看来,更重要的是完善整个鱿鱼的产业链,实现向海洋生物科技的跨步。

● 鱼担营生 萌芽生长
第一代人开创者施修鋉老先生:鱼担营生,走街串巷、开启事业,上世纪50年代:开启鱼担经营,以买卖鱼获,维系家庭生活。
● 艰苦创业 传承发展
第二代掌舵者,即现任集团董事长——施至谦先生:追随父亲、积累经验、厚积薄发;1980年 经营冻库,从华洲水产品市场,开启水产批发、零售业务;1993年 成立闽南水产、发展远洋捕捞船队、发展国外海产贸易业务;2006年,成立龙港食品,开展鱼糜深加工业务;2008年 设立海洋生物科技项目,制造鱼粉鱼膏,深挖掘海产品价值。
● 砥砺前行 继往开来

第三代接班人,施性江、施金堆兄弟,定下做好“一条鱼”全产业链的公司愿景。传承事业、稳中求进、砥砺前行;2010年至今,形象创新、打造品牌、全球渠道;2016年,重金投入鱼糜休闲产品项目,满足新零售、新渠道的变革需求;2016年,扩建现有166,500平方米生产基地;2019年,正式投建100,000平方米晋江经济开发区深沪园区水产品深加工基地。

施性江介绍,公司一年有好几千吨的鱿鱼内脏,与其低价卖掉,不如做深层次的提炼,提高产业链上的附加值。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闽南水产就已成功实现从鱿鱼内脏提炼出鱼饲料营养添加剂,取得了市场认可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新项目要做的就是在做鱼饲料营养添加提取的这道工序前,再加一道工序,而这一道工序要做的是提取一些人需要的营养素。也就是说在产业链上再加一环,提取一些适合人类食用的营养添加,例如鱼油、DHA等。”施性江强调,公司所说的海洋生物科技并非转型做制药,而是在拉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做的是产业链上的配套。
“提取出来营养添加在食品、保健、化妆品等多个领域都可以用到,适用范围很广泛,有潜在的需求。拿胶原蛋白来说,虽然从牛、羊、鸡身上都可以提取,但这些几乎都是养殖的,源头不对劲,有潜在的不安全性,如果能用海里捕捞的纯天然的鱼内脏,安全性也更高。”施性江如是说。
施性江思考的是,如何与做鱿鱼水产的同行们竞争,如何更好地完善鱿鱼的产业链,从鱿鱼身上最大化体现价值。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从水产品加工转型到保健品制药是非常难的,虽然不排除未来会走这一步,但就当前而言,公司扮演的是供应商的角色。
在施性江看来,本土有这么多的食品企业,不管是糖果、面包还是果冻,在产品同质化面前,它们也在寻找突破,它们也需要一些新的卖点,因此给本土的食品企业提供营养添加,例如DHA,是个不错的渠道,目前已与一些食品企业达成了共识,直接给本土企业做配套,是其渠道选择。
随着公司业务向海洋生物科技发展,参观考察台湾制药厂成了施性江的一项工作。“在大陆国产保健品要打出新的品牌是非常难的,台湾倒是有一定的需求,台湾的一些制药、保健品做的是观光工厂,就旅游带消费的那种,所以也多去了解情况,需找是否有合作的机会。”
施性江坦言,公司的优势在于原材料,较为短板的技术却是台湾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的长处,因此,公司与台湾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就双方的优势达成了合作。此外,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有很多课题在做。
在施性江看来,海洋生物科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扶持,因为海洋生物科技要发展,前提是要有原材料,而原材料不能直接来自水产品,而是其提取物。若没有初级加工企业作为支撑,渔船不会来靠岸,而没有原材料,即使技术再好、销售能力再强、保健品在民众中的普及性再高,一切也只能是空谈。

闽水现代化生产车间
“本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较为零散,缺乏产业集群及相关配套,渔船不愿意来靠岸,原材料源头供应不足是个很大的难题。闽南水产之所以可以生存是因为只做鱿鱼,是个很单项的东西,货源不依靠本地,而是全球采购。”施性江拿石狮祥芝中心渔港举例,其渔港周边配套水产品加工区及交易市场,这样他们的海洋生物科技就有了依托。因为没有前端原材料的供给,海洋生物科技就没有发展的基础,政府若在这方面加强规划和引导,海洋生物科技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虽然很看好新项目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的产业。至少在施性江眼中,已经打下的江山更需要好好守住。2006年,闽南水产取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资格,从此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2年销售额达3亿元,年纳税3426万元、出口创汇2544万元。“目前国内做水产品加工出口的,基本上都是给国外的厂商贴牌,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我们也不例外,所以进入欧洲市场之初,我们是跟国外的一家在全球水产品排名前5名的品牌合作,也就是说包装上会同时出现两个LOGO。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在欧洲有了多年的沉淀,明年公司将逐步脱离合作品牌,单独运营自己的品牌,原来的合作方将成为闽南水产在欧洲的总代理商。”施性江表示。如今,闽南水产在欧洲的一些加工厂及餐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傍了“大款”后,闽南水产已经成长起来,谋划着脱离“关照”,独立行走。在欧洲市场虽然有了骄人的表现,但施性江并不满足。他指出,公司现在做的只是半成品,下游客户均为工厂或者餐厅,经过工厂加工后,成品出来是别人的品牌,自己的品牌只被中间环节采购人员所熟知,进入不了终端消费者的视线。“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精加工上下工夫,将原料直接加工成成品,包装上标明‘闽南水产’的名号,直接在欧盟的超市里上架,让购买的人知道,他们买的是‘晋江闽南水产有限公司’的产品。”施性江如是说。施性江表示,从公司出去的鱿鱼有两个品相,一个是纯胴体,一个是切成圈。餐厅或者工厂将其上浆裹粉油炸或重新冷冻。现在公司所说的精加工,就是要做到上浆上粉甚至油炸的环节。产品做到了这个层面,比起当地的企业将更有竞争力,因为这是从原料直做到终端,产品运送到当地就可直接配送。“此前过去的都是半成品,到了当地还要重新拆包分装,用的都是当地的人工,包装等,这是一块不小的成本。”早年前,受代理出口的制约,公司无法握有自主权。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施性江打定了主意要做自营出口,于是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事宜,没有经验的他走了不少冤枉路,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在车间改造方面。当时的他以为车间简单改造下就可以用,没想到鉴定后的情况是:只有四面墙可以用,且实施起来资金有较大的缺口。然而,施性江认为,认准的路就不能轻易放弃,再难也要走下去,于是他开始四处筹集资金,终于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拿到了出口认证和美国准入资格证。自营出口有了起色,施性江的胃口更大了。“欧盟的需求量更大,出口型水产品公司一定要完成欧盟注册,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全球市场。”这时候,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施性江面前,欧盟注册软硬件的要求非常高,改造后的厂房过不了关,只能重建。前一个车间才改造完没多久,资金上的消耗已经元气大伤了,重建,又是一大笔资金,收不回来怎么办?一番估量之后,施性江还是决定要重建厂房,软硬件设施一律按照欧盟对水产出口企业的要求来设计,并需循序渐进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从代理加工到自营出口,直至打入欧盟市场,施性江用了八年的时间,在这条路上他踏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公司取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资格后,发展中的难题又一次袭来——原料供应不足。困难并没有把施性江打倒,尝试养殖水产品失败后,他把目光转向远洋捕捞,组建海上采购队并寻求远洋公司合作。现如今,公司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区,先后荣获中国百优水产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他又将触角伸到了精加工,并且跨步到海洋生物科技,打造更为完善的鱿鱼产业链,向价值链的更高端要效益。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仅供行业交流,部分文章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始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会员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