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农业强市的起步之年。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砥砺奋进、克难前行,“三农”工作整体“稳中有进、进中有优”。新年伊始,让我们来回顾2023年度合肥“三农”重点工作,展现我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
抓改革
农村活力持续激发
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庐江县被确定为全国延包试点县全面开展试点工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流转土地面积527.6万亩,流转比例72.6%。
实施“三变”改革试点,全市“三变”改革村实现全覆盖。在庐江县开展农村集体公共空间清理行动省级试点,23个试点村围绕“农舍经济”,盘活闲置宅基地136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258户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625.5万元。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全市高质量发展集体经济强村数占比达70%,100万元以上强村数超过600个。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突破7300个,服务面积660万亩,实施全程服务农户近10万户,社会化服务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
合机构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3年3月,按市委部署,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在全省率先合署办公,实现乡村振兴力量整合。
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了《合肥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合肥市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合肥市农业产业项目库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确保政策连续稳定。
持续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全市共发放已脱贫家庭学生资助3.5万人次、资助资金2968万元。资助18.8万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320户,对新增44户脱贫户危房实行动态清零。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9处,提升保障38.46万农村居民饮水,饮水安全保持“动态清零”。
持续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全市共安排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34亿元,建设项目501个,至12月底资金支出进度100%。
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82547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7706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持续强化产业帮扶,逐年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2023年中央、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占比分别为94.95%、91.98%,超过国家、省考核不低于60%的要求。
持续开展金融帮扶,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2461户4.5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发放目标,占比116.53%。8.2万户18.7万人购买“防贫保”综合保险,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户参保率达到99%。
开展“五大帮扶”。一年来,16位省、市级领导赴联系点走访40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80家市直部门继续帮扶130个定点帮扶村,直接投入资金4.05亿元,实施项目282个,直接购买帮扶村农产品1716.75万元。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390名驻村干部日常管理,为选派干部解决困难300余件。持续深化县域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5个,开展消费帮扶1.83亿元。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兴村项目2335个,到位资金47.55亿元,其中5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万企兴万村”典型。
运维支持 |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素材来源|合肥农业农村局
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