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访谈系列”是由源公益泉眼云课倡议,美育微课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的乡村美育教育访谈项目,通过采访一线的美育教育行动者,呈现当下乡村美育教育的生态,也为大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系列访谈的第一期,本期推出的是深圳市罗湖区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教研负责人刘艳老师的专访。艺启梦想是一家以美育助力乡村儿童心理成长的公益机构。致力于将艺术心理课程、培训成长体系及社会资源统一整合形成教育帮扶生态体系,形成覆盖儿童自身成长、教育者培训、社会资源分配的系统性公益综合体,为更多学龄段儿童、教育者和爱心人士提供可持续性的资源链接与使用。
使命: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具有健全、健康的人格
愿景:推动中国儿童心理成长教育的发展
价值观:正直、诚信、自由、包容
▲艺启梦想
采访人:高蕾
讲述人:刘艳
采访时间:2023.11.16 19:00
采访地点:腾讯会议
Q
我们了解到,艺启梦想作为一家专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机构,成立于2017年,可以为我们深入讲解一下成立的契机吗?
A: 艺启梦想是联合创始人制的。由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发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参与的初衷或者说想要成立这个机构的契机。这里聊一下我个人的契机。
我之前是在一家服务精神障碍群体的机构,也是用艺术疗愈的方式去给社区阳光家园、康复医院、特殊学校里的孩子们提供艺术疗愈课程服务,在服务过程里面,我发现他们虽有成长却始终有限,偶尔还有一些无力感在其中。我一直都在成都,身处西部就会有一些企业在组织志愿活动的时候邀请我共同参与,其中就有到乡村学校给孩子们提供艺术疗愈一类的活动。在跟乡村孩子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更渴望也更需要有人来关注到所思所想所感, 他们用旺盛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他们成长的空间有无限大,或者说他们今后的生活对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说对于世界的一些理解是有更高要求的,我能做的可以有很多。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艺启梦想。
这里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在为期一年半的调研中,我们去到一所学校,当时我给五年级最调皮的一个班的孩子上课,当我问到孩子们他们完成义务教育后要去做什么时,班上最活泼的那几个孩子回答我说混社会,当我追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混社会吗?他们说的是杀人放火……这个回答对我震撼还是蛮大的,在我的理解中乡村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特别美好的风景以及生活在其中淳朴的人,这些理应滋养他们有正向的理想和信念。但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回答呢?当然不排除他们是想要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表现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人,但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孩子所在的生态系统有可调试的空间,所以我选择成立这样的一个机构,让自己和伙伴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为乡村的孩子做些什么。
Q
艺启梦想的价值观中有一个词是“自由”,这个词的内涵,老师您能和我们讲讲吗?
A: 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每一学期都会面试非常多的志愿者,我都会问他们:你如何理解自由,你如何理解快乐教育?那每个人都给到我不同的回答。我是觉得说对我个人而言,自由绝对是在一定规则以下,遵守规则才更能享受自由,教育是规则里面有自由,自由里面有规则。放到我们艺启梦想的课程当中来看。我在给志愿者伙伴们培训时是这样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起到的都是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它不会告诉我们怎么走,走向何方。而是告诉我们说哪个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在去往这个方向的时候,我们乡村的孩子他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怎么走,走向哪里都是由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来决定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艺启梦想理解的自由。
Q
作为国内首家提出将美术与表达性艺术相结合的机构,在您看来,艺启梦想所理解的美育是什么呢?
A: 我想介绍我很喜欢的一位教育家、心理学家Natalie Rogers在谈起表达性艺术治疗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相信创造力自由,一旦品尝到她就离不开她。它是改变和治愈的过程。所有人都有创造的能力!”
我很喜欢这句话,在我看来,不管是绘画还是书写,当我们身体在去移动的时候,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感受和思想。表达性艺术它引导我们去进入到那种潜意识当中,帮助我们将心中的话说出来的,比如说我们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孩子,很多时候他心里有非常多的话想要去说出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们让他在轻松被包容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通过绘画,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其实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了解的一个过程,当我们对自己了解的越多,我们才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外部的一切。在我看来,美育它其实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历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它既包含了那种感性的直觉,它也会要求我们要回到理性的状态里面。孩子他们需要去思考,我如何去创作,或者说是我应该如何用所学去表达。他并非是那种纯然的自由,当他们开始静下心来理解“我要去表达的议题”之后,那么他会自然而然地去把相关的一些心理状态呈现在自己的画作中。
我觉得作为我们的志愿者老师或者说是当我们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把孩子他们没有想过、做过的地方,去带到美术课堂里面来。这里面它是包含了一种个人经验性的过程,也有对未知探索的预设,这是关于感性的成果,也有一种理性的程序。在表达性艺术疗愈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就是过程大于结果,或者说是过程跟结果同等重要,那么就是这个表达的历程,它不是一个我们规定的、僵硬的、死板的一个指南,而是说它是一些预先的准备和思考。我想这是我对于我们机构对于美育这一概念的理解。
Q
作为一家大型公益机构,艺启梦想也开通了抖音、微信公众号去进行工作的宣传与展示,那么可不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安排、组织架构呢?
A: 我们机构是一家小而美的机构,很多时候我们是和志愿者一起开展活动,特别是我们乡村学校课程的开展。另外像我们在城市进行的活动,这里面也有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实习生。很难说清楚每一个人,他们具体负责什么样的工作。
从我个人来说,作为一家机构的负责人,就相当于,我手上捏着很多的线头。具体这条线,它最终的指向是由谁来做,它是跟参与到机构活动的伙伴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我们并不会强行要求说,你一定要以何种方式来参与进来,而是说你可以用你擅长的方式参与进来,这可能也是我们机构“自由”的一个表现吧。
Q
秉持着“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具有健全、健康的人格”的使命,艺启梦想一直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路上,可以分享一下在服务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吗?
A: 我觉得我最放不下的孩子,就是我们在云南学校遇到的光良,他现在是初三。这个孩子从一开始我接触的时候,他整个的状态都是处于一种自我边缘化的状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怎么跟外界去接触。从我们去到学校之后,当时老师就给我们说他在班上晚自习也听不进去什么,那不如就到你们这边来上绘画课,他过来之后,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不跟我们老师交流的,就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有一次在画到关于家乡的主题时,他画了一棵在迷雾中的树。他自己也非常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路是去往何方。在那一次的时候我们就跟光良开始有了一些交流,有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单方面的在输出,去给他说,他听着听着,偶尔来回应我们一下。但在这个过程里面就是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到他一次比一次卸下背负在身上的一些东西,拨开笼罩着自己的迷雾。他很期待我们去跟他说一些什么,或者说跟他聊一些什么。那一学期里,他创作了非常多以树为主题的作品,一些作品我们也发到了我们的公众号“艺启梦想”上,在那一学期结束时。光良跑到我们那层楼的铁门那里,很开心的,很大声的跟我说“老师再见”。下一学期见。很明显那种状态和我第一次看到他时就完全不一样。
那学期我们把光良的画作和其他孩子的画作一起在学校做了一个小小的“六一儿童节”校园展。他的班主任看到他的作品时,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班上常年吊车尾的人画的画作。进入六年级的时候,他来画画班的时间就比较少了,偶尔过来画画跟我们聊聊天。他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他这一学期特别的努力。一直都希望让自己考得更好,努力地去听课,然后努力地去做题。
其实在跟他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说乡村的孩子,他们不是特别的自信,或者说是羞于表达怯于表达。那可能是对于他们来说,在普通话语境里,他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怎么去表达自己的诉求。有一次我们在光良放学之后准备跟他一起去到他家里走访,他在给他爸爸打电话的时候,他用的是他们民族的语言,声音非常的大,表达非常清晰流利,你明显感觉到他是自如的。但是为什么在他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困难一点?我觉得是因为,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或者说是对于我们某一些方言地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没有接触过普通话的学前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普通话就是一门陌生的语言,他要学习用这种语言去做自我的表达,这本身就是难事。
现在的话,我们跟光良一直都有联系,会去关注到他的成绩也和他讨论过的人生规划。他偶尔主动给我们发消息,主要是问我们过得怎么样,最近好不好,也会分享自己近况。
Q
在看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家长的不配合来阻拦活动开展呢?
A: 家长不配合的情况倒是没有,因为本身我们进入到学校就是上学校的美术课,是直接排在课表里面的,不是附加课程,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非常支持,包括像我们目前在色达县开展的美术提高班,就是星期六的下午来开展,家长们都很积极地把孩子送来。
另外,我们在进行学校的选择或者县域选择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到校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如何理解,包括当地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进驻到那个县域或者说进驻到学校要考量的非常重要的点。所以基本上都是非常配合的状态。
Q
艺启梦想目前已经取得了颇多表彰,比如“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中国慈善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深圳市3A级社会组织”对口帮扶四川省色达县、云南省武定县,请问对于接下来的公益事业发展,有什么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 经验谈不上,只是一点儿工作上的心得。很多时候可能我们都会觉得我要去奔着一个目标去努力。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非常具象的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可以让我们去感知去触摸。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思考:我们做的事情,它是不是好事?我们做的事情的方向,它是不是符合孩子成长的方向?如果这两项都没有问题的话,那我们其实就可以先去干,我觉得很多时候得先做起来,这样很多事情就会慢慢地清晰。
机构成立之初我们会觉得说默默做事就好,慢慢我们意识到,既然它本身是一件好事就应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或者说是让更多的公众看到我们乡村孩子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去参与这些奖项的评选,也会去用抖音、视频号,来展现我们乡村生活的美好、展现我们乡村孩子他们的可爱、坚韧,以及他们积极求学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只要你做的这件事情是一件好事,就先去做起来。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对的,那么就往前走就好了。
Q
我们看到,刘老师您经常代表艺启梦想出席活动,并用“毛毛老师”来参与支教活动,回访之前帮扶的学生,在家庭陪伴与工作之中,会不会有什么冲突呢?
A: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非常多的身份:子女,父母,工作伙伴,或者说是其他更多的一些东西。最难的其实是做好自我,我自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我很少会有遗憾的感觉,因为每一次我外出或者出差的时候,我会告诉我的孩子,接下来我要去做什么?然后这件事情他会为我带来什么?为我所服务的群体带来什么?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孩子是能够理解感受到,工作是让妈妈很开心的。并不是说妈妈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庭而在工作,而是说她是在为了自己开心而在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当你没办法从你的工作或者说你的生活当中去获得愉悦的时候,其实你的孩子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如果说我能够去向孩子传递这样的情绪或者说这种思考以及行为模式的话,他也会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保有让自身独立的能力,首先尊重我自己在做的事情,然后再来协调好这中间的一些关系。
当然我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在我奔波工作时给了我生活上非常多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Q
从2017年到2023年,六年时间,艺启梦想携手“噢啦回收”联合开展“时间过期,爱不过期”笔记本漂流活动,多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美育课程,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艺启梦想接下来的规划吗?
A: 我们现在有几个合作的县域。在县域范围内我们会重点地去做一到两所样板学校,然后再以样本学校来作为一个标杆,把课程共享开放给县域内的乡村老师。老师们可以拿到我们的课程,同步去开展课堂活动。我们给老师们提供完善的课程资料,保证老师们直接可上手参与,很多老师反馈他们在试听或者试讲我们一堂艺启梦想课程之后,就能够对于整个的课堂架构、课程目标,会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从我们后续的一个规划的角度来说的话,我们在县域范围内其实就是1+N的模式。相当于是一个标杆学校,然后N所乡村老师来执行课程的一个学校。现在色达县正在践行。包括像丹巴县这边,我们也是依托了当地的心理名师工作室、艺体名师工作室,吸引我们乡村老师参与执行,让更多的孩子在其中受益。
关于进行视频传播的这个部分,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把精力放到公益倡导或者说是公益理念的传播上。那像现在我们抖音和视频号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内容。在我们这几年的服务中,会发现很多孩子他们家庭或者说生活环境,对于他今后持续学业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也会在依托平台用我们的力量去号召更多爱心伙伴参与到公益事业里面来,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
Q
在发展美育教育公益方面,您对目前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END
文字 | 高蕾
排版 | 张慕荷 曲木安乔
审核 | 吴如其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聚才网络 皖ICP备20008326号-1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8号优仕阁大厦B做10层(1012-1) EMAIL:qlwl@foxmail.com
Powered by PHPYun.